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宝藏

许昌大学生扎根农村售卖“乡愁”

摘要:

 “4000把彩扇已办妥,请注意查收。”12月5日9时许,和静静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办完发货手续,赶紧给福建的买家回了一条信息。

2010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和静静,起初在北京工作。她的老家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是一个具有100多年社火道具制作历史的村庄,制作的社火道具包括旱船、花灯、彩扇、戏服等30大类200多个品种。

2012年年底,和静静回老家时发现,祖辈传下来的做社火道具的手艺,鲜有年轻人学习,但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的号角已经吹响。“老手艺里有我们的乡愁,有国家政策扶持,肯定有市场。”和静静决定抓住这个机遇,留在老家创业。

如今,在许昌,像和静静这样扎根农村创业,研发文创产品,售卖“乡愁”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过去被人瞧不上眼的老手艺,被他们打造为独特的“非遗IP”,成为创新创业的宝藏。同时,他们结合非遗项目创新创业,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现在,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神垕镇已聚拢从业人员2.8万人;依托长葛蜂蜜传统制作技艺,长葛市蜂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带动农户0.6万户;依托霍庄社火道具传统制作技艺、档发传统制作技艺、河街腐竹制作技艺,建安区已集聚从业者15万多人;依托鄢陵古桩蜡梅制作技艺,“蜡梅之乡”鄢陵县大力发展花木、康养产业,从业者已达25万人。“非遗文化”正在变为“非遗财产”,许昌市已形成6个淘宝镇、13个淘宝村,数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截至目前,许昌市拥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476个,其中市级129个、省级29个、国家级3个。近年来,许昌市积极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因势利导,在三国文化旅游周等节庆期间积极组织开展文创展演、创意大赛,引导、扶持大学生学习、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正在加入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许昌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青年人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解决了代际传承问题,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

“去年,许昌籍返回许昌报到的大学生为2727人;今年,截至目前已有7239人。”许昌市人社局就业办主任苏春雷说,返乡的许昌籍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成功就业,有的自主创业,在家乡沃土实现人生价值。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