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集团化引领许昌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我市集团化办学探索侧记

摘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从2009年起,我市开始“试水”集团化办学,经过10年探索,从整合、合并、联合办学、组建集团、一校两区到跨区域托管、代管,百花齐放的模式,探索出了集团化办学的“许昌路径”,一步步推动着我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从2009年起,我市开始“试水”集团化办学,经过10年探索,从整合、合并、联合办学、组建集团、一校两区到跨区域托管、代管,百花齐放的模式,探索出了集团化办学的“许昌路径”,一步步推动着我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从一到百 集团化办学多点开花

7月19日,市教育局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城区管委会合作共建学校正式签约,由市一中、许昌实验小学、市毓秀路小学3个教育集团分别代管两区的新东街中学、许都路小学、兰亭路小学、南海街小学、尚东小学等5所新建中小学,将优质学校的管理基因和文化基因迅速复制到新建学校,快速提升新建学校的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区域标杆学校。

由名校、优质校代管新建学校,是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缩影。“我市的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的实践和探索从2009年便开始了。”据市教育局副局长代廷安介绍,当年,市二中与市五中的整合,迈出了办学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2010年,市一中与市十一中实现实质性合并,许昌实验幼儿园、许昌实验小学先后组建教育集团;2011年,大胆尝试“强校+弱校”模式;2012年,跨区域托管成为现实。

2015年秋季学期起,遵循“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发展”的改革思路,我市把集团化办学进行延伸,由点到面,全面铺开。我市开始在市区部分初中开展学区化管理试点,以市直4所名校为核心,组建四大教育集团,在引导市区优质初中做大做强的同时,全面输出管理、师资、文化、品牌等优势资源,使市区初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市区初中平均班额降低在60人以下,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一年后,我市在认真总结市区初中学区管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市中小学试行集团化办学改革工作思路,全市新增集团化办学、“一校两区”16所学校;2017年,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在全市各县(市、区)全面开花。

2018年,为了带动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发展、优质发展,我市又制定了《许昌市关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列入《许昌市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1+1+6”附件中,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紧密型、联盟型、跨区域型、跨学段型等更加多元开放的模式被提出,各地的集团化办学得到因地制宜的发展。

目前,我市的集团化办学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已经组建教育集团169个,其中城区教育集团50个、乡镇中小学教育集团119个,覆盖学校542个,带动了全市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从合到融 高质量发展成效斐然

“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市教育局局长杨钧安说,我市秉承“均”的理念,充分发挥现有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缩短品牌校、优质校成长周期,使越来越多的学校跻身名校行列。

以襄城县为例,该县制定了《襄城县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专项方案》,建立以襄城县文昌小学为龙头学校,采取“名校+新校”的模式,组建襄城县文昌小学教育集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今年,该县继续开展结对帮扶试点工作,通过结对帮扶,探索适合襄城实际的学校发展共同体典型范例,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效缓解城区小学“择校热”“大班额”现象。

集团化办学带来的“蝴蝶效应”,带动了我市教育生态的巨大改变:

——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改革前,原薄弱学校每年招生分配的学生不去上学,教室闲置,教师闲置,资源浪费;而另一方,优质学校由于学生择校,生源多,形成大班额,教室不足,教师不足。集团化的推进,加强了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优化了教学环境,分校区的教育资源由闲置变为充分利用。

——整体管理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分校区的执行校长把集团总部的管理模式、教研模式、管理体制等先进文化基因快速复制到分校区,分校区和总部管理同步进行,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集团分校的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集团内部各校区之间教师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统一教研,统一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教学评价。各校区推行相同的教研制度,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实施同课异构,实现共同成长,带动了薄弱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步提高,收到了“1+1>2”的效果。

——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高。集团内部依靠名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的快速发展,竞争同时激发了各校区之间的活力,集团内部各校区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集团化的稳步推进,实现了学校的深度融合,带动了全市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从大到强 优质均衡未来可期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我市的集团化办学探索,也有了更多的内涵。

在2018年支持探索集团化办学多元模式的基础上,今年3月,我市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控辍保学的实施方案》,以期进一步理顺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采取“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深度融合,提高各乡镇小、散、弱学校及教学点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同时,根据要求,从今年起,凡是新建学校,一律采用优质学校代管或托管模式,复制优质学校管理基因,快速拉升新建学校管理水平,破解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各县(市、区)城乡教育纳入一盘棋,鼓励城市学校与乡镇的中心小学结成帮扶对子,以求协同发展,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促进全市教育更加均衡地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利用2至3年的时间,使我市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快速发展,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杨钧安表示,未来,在新三年攻坚的引领下,在教育综合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成熟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将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展,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进而促进全市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带动许昌教育走向全省前列。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