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5年,平稳运行1800多天,累计向许昌供水7.0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226万

一渠“南水”碧 幸福一座城

摘要: 2014年12月12日,对于许昌人来说意义重大:这一天14时32分,一渠盈盈丹江水从源头滚滚北流,“水头”正式抵达我市。从此,“南水”开始润泽许昌大地,昔日的“干渴之城”逐渐蝶变为碧波潺潺的“北方水城”,更富灵气、品位,人们的生活也因之更加幸福多彩。

核心提示

2014年12月12日,对于许昌人来说意义重大:这一天14时32分,一渠盈盈丹江水从源头滚滚北流,“水头”正式抵达我市。从此,“南水”开始润泽许昌大地,昔日的“干渴之城”逐渐蝶变为碧波潺潺的“北方水城”,更富灵气、品位,人们的生活也因之更加幸福多彩。

南水北调原水的输入,解决了我市地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也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城邑添新韵,丹水润万家。通水五年来,南水北调究竟向许昌供了多少水?这些水给许昌带来了哪些红利?为确保我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水平稳运行,“南水北调人”背后又做了哪些工作?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11月11日,航拍的位于禹州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附近的景色。 牛书培 摄


11月11日航拍的位于禹州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事故闸附近的景色。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来,沿线受水省市供水量有效提升,城市河湖生态显著优化,工程所经之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图画。 牛书培 摄

告别一段历史——

解“隐痛”补短板,“缺水之城”变为“北方水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活之基。有着“莲城”美誉的许昌历史上水草丰美,早在宋代就以荷花闻名天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属于许昌的水越来越少,这座历史名城被贴上了“缺水”标签:全国严重缺水的40个城市之一;人均水量仅有全国的1/10,不足全省的1/2。而且,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许昌市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面积达73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区。

“水问题”严重制约着许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缺水与许多重大投资项目失之交臂,为争夺水资源与相邻市连续多年打“夺县争水”之战。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夏天自来水供不上,半夜还在街上排着长龙等接水;家属院修蓄水池,晚上接、白天用……2013年至2014年,严重干旱造成颍汝总干渠断流,许昌水资源供需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一年多始终处于麦岭地下水单水源供水困难时期。

“对于禹州来说,缺水之痛更是刻骨铭心。尤其是2014年,颍河濒临干涸,城区居民吃水告急,洗浴中心、宾馆、洗车店等集体关门。”60多岁的王敏霞是禹州市供水有限公司董事长,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带着工人抱着管子到颍河抽水,经过净化后,水质才勉强达标。我曾组织100名摄友到水厂参观,目睹严峻的供水形势,很多人当场大哭起来!”

缺水少水,成为许昌发展的最大短板;治水兴水,成为许昌市民的最大期盼。

“南水”的到来,给干涸的许昌大地重新带来了生机。南水北调每年分给许昌2.26亿立方米水,等于一年送来两个大型水库。2014年12月15日,许昌瑞贝卡水业有限公司周庄水厂开始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向市区试供水。南水北调原水的输入,解决了我市地表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全市三水源(南水北调水、北汝河地表水、麦岭地下水)、多水厂应急联调供水。

“正是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禹州人的吃水难题。”王敏霞说,当年由于缺水形势紧迫,原本计划3年建成的禹州市供水有限公司只用了一年时间,2014年12月20日10时10分,清澈的“南水”开始进入水厂,流入千家万户。借助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禹州利用神垕水厂、文殊水厂、白沙水库实施供水管网延伸工程,解决了困扰禹州多年的饮水安全问题,95%的禹州人如今喝上了甘甜的“南水”。

“绿色的线条代表南水北调主干渠,红色的代表支线管网。”11月18日,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要负责人指着办公室墙壁上张贴的《许昌市水系图》说,“这些南水北调工程管网看起来就像根根血脉,滋润着许昌大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许昌段全长54千米,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长约146.6千米,全部采用管道输水。全市年分配水量2.26亿立方米,通过4座分水口门向许昌市区、长葛市、襄城县、鄢陵县、禹州市及神垕镇的8座水厂供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我市15、16、17、18号分水口门供水工程相继通水,许昌市区、长葛市、禹州市及神垕镇、襄城县、鄢陵县先后用上丹江水,实现了我市市域供水全覆盖,许昌告别了“缺水之痛”。

展开一幅画卷——

河畅湖清水净,水系环绕“点亮”城市眼睛

“你看这里的水多清,赶紧给我拍张照片。”11月19日,东城区鹿鸣湖畔,30多岁的郑州市民聂飞来到许昌看望朋友,在碧波荡漾的鹿鸣湖畔和小鹿、碧水留下了难忘的合影。聂飞眼前的鹿鸣湖,湖面开阔,绿水盈盈,野鸭游弋,美不胜收。行走在如今的许昌,绕不开的是水,映入眼帘的是绿。许昌人告别了昔日河流“龙须沟”“脏臭污”的旧模样,可以“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欢”,很多“老许昌”对河湖水系的巨大变化感到惊诧,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许昌近年来的变化真是大,有些地方就连我这个‘老许昌’都不认识了。”在一次座谈会上,许昌市原副市长白喜臣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而河湖水系的面貌改变,得益于南水北调的生态补水。南水北调水源为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市抢抓机遇,启动了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市为引领的三大水利项目,汇引长江、黄河、淮河三江水,投资55.5亿元,对市区河湖水系实施生态治理修复。2014年5月,受许昌市政府的委托,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组织开展了许昌市南水北调管线向市区河湖分水工程建设工作,主要向建安区辖区内北海、石梁河、灞陵河供水,共铺设管道2234米,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7月实现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为许昌带来了明显变化。以前许昌市主要使用地表水、地下水,现在南水北调水源成为城市供水的主力水源。很多市民感叹:“烧开的水茶垢没了,还是‘南水’更甘甜、水质好。”在保障群众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富余的生态水则流入我市的北海、芙蓉湖、鹿鸣湖等水系。“市区河湖水系供水管理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供水顺序为先上游后下游、先湖泊后河道。”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负责人介绍,在水资源的调度方面,我市遵循“统筹兼顾,精准调度,蓄泄结合,节约水源”的原则,通过多水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水需求。

绿是生机,水是灵气。如今,许昌的城市生态水系更加完善,形成了“多源互补、蓄泄兼筹,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格局。许昌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水系蓄水以来,浅层地下水位回升3.1米,地下水漏斗区逐步修复。市区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2016年3月,北迁的18只白天鹅在鹿鸣湖落脚歇息;11月,南迁的36只白天鹅再次栖息“歇脚”鹿鸣湖。依托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许昌曹魏故都水利风景区还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通过不懈努力,如今市区已形成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新格局,一个有着“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生态画卷的“新许昌”呈现在人们面前。

创下一项纪录——

平稳运行1800多天,无名英雄日夜辛劳“护航”

11月19日,在位于禹州市的许昌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16号线任坡泵站的厂房内,运维人员马红星端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上电压、电流等各项数据,不时做着记录。这个占地约15亩、连站长一共11人的泵站担负着向禹州市神垕镇镇区居民输送生活用水的重任。“2015年我们在此‘安家’,每天24小时有人值守!”58岁的站长李宝跃说,泵站院内的蓄水池水分三路,一路流向禹州城区,一路流向登封,还有一路则通过高压泵输送到神垕镇。

从任坡泵站到神垕镇,每天有约8000立方米的水流过约17公里的输水管网,扬程达151.8米。在这段管网,共设有54眼阀井,任何一处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吃水。11月19日上午,巡线员陈高涵、李文青、王建民来到位于禹州市梁北镇的7号阀井,用自制的钢钩打开水泥盖,陈高涵发现约5米深的阀井内有积水现象。“我们每周要对54眼阀井检查两遍,有时要跳进20多米深的井下,细致检查阀门是否生锈、管道是否渗水,如果有积水就要用水泵向外抽。”陈高涵说,巡线员工作并不轻松,由于阀井位置偏僻,很多都在农田里,常常要步行。“无论阴晴风雨,我们都要进行巡检。秋天我们钻进玉米地里巡线,胳膊常常被玉米叶子划出道道血痕,被蚊子叮出很多包。尽管辛苦,但我们丝毫不敢大意,必须确保每一处设施都安全运行。”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水平稳运行的背后,离不开运保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默默付出。全市像任坡泵站一样的现地管理站共有14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水后,为保障“南水”正常供应,我市坚持建管并重,努力扩大供水效益,将工作重心由建设管理向运行管理转变,建立健全制度,开展应急实战演练,以确保供水安全平稳。今年5月以来,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班子成员10余次深入各县(市、区)南水北调办、各基层所(站)调研南水北调工作,掌握一线配套工程运行保障实情,有力推动了南水北调各项工作落实。“以站为荣,视站位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南水北调人”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加强值班值守、供水调度、安全巡查工作,确保了配套工程供水5年来的平稳运行。

为发挥“南水”对许昌河湖水系的生态补水功能,确保“河畅、湖清、水净”,今年6月初,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临时紧急争取了500万立方米的颍河退水计划,7至9月份再次申请以300万立方米/月的标准向颍河及市区水系退水,8月份还积极申请生态补水516万立方米。截至今年11月底,许昌市生态用水累计达1.93亿立方米,通过总干渠向颍河退水1.69亿立方米。

安下4177个幸福之家——

全市有移民17213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宽敞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整齐的独院排排林立,村室前的广场上老人在健身器材上有说有笑,村中的小学传出朗朗读书声……11月27日,记者一走进位于襄城县库庄镇的黄桥社区,就被这里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所吸引。

2011年6月23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的694名村民舍小家、顾大家,远离故土,在襄城县库庄镇开始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一晃8年多过去了,移民们过得还好吗?11月27日10时许,记者在黄桥社区见到91岁高龄的金长生时,他正乐呵呵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是村里年龄最长的,除了耳朵有点背,其他方面都还好。”51岁的金新山笑着说,“我们从2011年搬迁过来,分到了一套121平方米房子(独院),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如今我的大儿子已经结婚,二儿子高中毕业后参了军。每逢春节,村里不仅表彰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个人,还给老人们发钱。前年我家还被镇里评为星级文明户,感到很满足!”

“我承包的这个大棚有1.2万个菌棒,香菇从10月份开始采摘,可持续到次年4月份。”在村头的香菇采摘园,42岁的村民金志伟和妻子忙个不停。他说村里一共有11个大棚,生产的香菇销售到周边超市、菜市场。据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金明涛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建成的莲藕共养、温室大棚、花木种植等项目,每年为集体创收27万元,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为维护群众利益,使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巩固稳定局面,黄桥社区把集体收入用到群众身上,提升了群众幸福感,社区搬迁8年来没有一例信访案件发生。近年来,黄桥社区还先后获得省级“民主法制社区”、许昌市“卫生村”、许昌市“党建200强村”、襄城县“改善人居环境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黄桥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是众多丹江口库区移民在许昌生活的一个缩影。

据许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移民涉及长葛市、襄城县、建安区3个县(市、区)12个乡(镇),13个移民村现有4177户17213人。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到许昌后,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移民新村房屋建设标准高,学校、村委会、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按规划设计高标准实施,能够满足移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每个移民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移民搬迁入住后,我市各级政府和移民办等相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开展移民后续帮扶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争让移民群众尽快地与当地融合起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今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规划,顺应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的美好期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我市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开展了美好移民村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共下拨生产发展奖补资金4326万元,分别用于长葛市、襄城县、建安区移民村的特色种植、养殖等生产发展项目,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如长葛市佛耳湖镇下集村养羊场、养鸡场和鱼塘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收入22万元;建安区椹涧乡朱山村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创造稳定的租金收入5万元,养殖基地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6万元,还促进了移民就业。2018年,我市丹江口库区移民人均年收入15209元,较搬迁前的3200元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搬迁移民总体上和谐稳定,正逐步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

捧回多项殊荣——

抢占发展先机,魅力许昌诠释“幸福”含义

一泓水,终圆一段梦;一泓水,成就一座城。

有了丰沛、清澈的“南水”,我市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写出了精彩“水文章”,也抢占了发展先机。通过三大水利项目建设,许昌构建出“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画卷,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方面的更高期待。《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或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许昌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比翼双飞”的经验做法。许昌市成为唯一一个既在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又被中央媒体集中巡礼报道的地级市,向全国展示了“高口碑”的城市形象! 2015年12月,许昌市被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7年4月23日,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验收,成为全国第二个、全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2017年10月,许昌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陕西、河北、山东、山西、青海等 40个省外团队,省内其他17个省辖市和部分县(市)先后到许昌参观考察、交流经验,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许昌宜业、宜居、宜游环境的全面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许昌汇聚,众多企业纷纷来许投资兴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水北调是民生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南水”为莲城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为百姓发放了丰厚的民生红利,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我市人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颜值”不断提高,四季可看花,满眼皆碧水绿意,被网民推选为全省“最美城市”。2018年,许昌城市居民的宜居度、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均位居全省第1位。

水资源格局决定着发展格局。五年回首望,转身又出发。站在新起点,“南水北调人”信心满满。我们有理由坚信: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南水北调人”的共同努力下,宜居许昌城必将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南水”新篇!


责任编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