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让脱贫步伐更坚实

——我市推进产业扶贫综述

摘要: 产业兴旺,脱贫有路。强化产业支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

产业兴旺,脱贫有路。强化产业支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保障。

自2016年以来,我市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带贫主体,健全联结机制、强化服务引领”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产业带贫实力逐步增强,带贫机制逐步健全,群众收入逐步增加。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8.66亿元,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30个。

特色产业成了脱贫的“香饽饽”

春光明媚,建安区榆林乡贾庄村的梨花竞相绽放。果农们正抢抓时机疏花剪枝、挖地施肥,确保今年的丰收。

“今年气温较往年高,梨树开花时间比往年稍有提前。目前梨树长势很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满园怒放的梨花,建安区榆林乡贾庄村村民安学德笑着说。

2014年,安学德从外地回到家乡许昌,成立了河西德欣农业公司,租赁本村4000多亩土地,发展优质梨生产。目前该公司有固定员工30人,辐射带动农户1266户。同时,安学德在该公司的园区内专门划出扶贫产业基地,为贾庄村和邻近的马张村贫困户11户共11人提供工作岗位。

扶贫的重点是解决就业,解决就业的关键是发展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贫困村大多基础差、发展难。贫困群众普遍能力弱、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只能干技术含量低的活儿。而且传统农业产业本身就利润不高,带上贫困户,难!

什么产业能脱贫?这是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最为关心的事。在脱贫攻坚中,我市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抓好花木、中药材、蜂产品、“三粉”、优质粮食、食用菌、蔬菜、烟叶等优势传统产业,着力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已建各类产业扶贫基地300余个。

优化种植结构。我市在“稳面积、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我市推行订单化生产,全市种植优质小麦80万亩,其中核心区30万亩,覆盖37个贫困村939户贫困户,每亩增加收益约150元。同时,我市压缩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优质大豆、花生、红薯种植面积,使其分别达到70万亩、28万亩、45万亩。

提升特色农业。我市巩固扩大花卉苗木、蔬菜、中药材、烟叶种植规模,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100万亩(基本菜田45万亩)、50万亩、13万亩。鄢陵县依托花木产业,实施“花木+”扶贫模式,带动116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发展优质草畜。我市积极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做强肉牛奶牛和肉羊产业。全市优质肉牛奶牛、肉羊存栏量分别达到5万头、25万头,带动贫困群众3000余人增收脱贫。

做强乡村旅游。我市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科技、中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康养旅游等扶贫新业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区带村、公司带村、节庆活动带村、农家乐带户”等旅游扶贫模式。2019年,我市开展特色村镇创建活动,重点培育2镇10村特色旅游村镇,新开发旅游扶贫路线3条,带动4000余户贫困户增收。

新型经营主体筑牢产业兴旺基础

只有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贫扶贫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产业兴旺,为实现高质量脱贫打下坚实基础,提供不竭的源泉。

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我市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联系群众的优势,健全贫困群众与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土地流转、吸收务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参股分红等带贫模式,促进群众增收。

连日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鄢陵县亿鑫实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正忙着指导村民做翻地、挖苗床、灌溉、搬运农肥、配制营养土、播种、封土等工作,在辣椒育苗各道工序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我们公司建有辣椒基地1000亩,去年平均亩产干辣椒300公斤,实现亩收入4000多元,带动贫困户42户。同时,我们还开展辣椒酱精深加工,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辣椒种植20万亩,群众种辣椒每亩增收3000多元。年轻人到公司的辣椒酱加工车间上班,像城里人一样挣工资,月收入2000元以上。”该公司负责人耿要中说。

近年来,我市探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带贫机制,通过吸收务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目前,全市培育带贫企业210家,带动贫困户22313户;160家农业新型经济主体带动4250户贫困户增收。

禹州市豫征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优先吸纳贫困群众务工,从事管理果园、养殖、农家乐等,带动78户161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长葛市石象镇依托产业强镇项目,建设种业小镇产业扶贫基地,由龙头企业河南鼎研泽田农业开发公司建设、运营,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带动75家育种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成立长葛市种业联盟,发展朝天椒种植15000亩,实行订单收购,带动农户4000余户。

鄢陵县大力鼓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55户贫困户、150名贫困群众实行土地托管,共计托管土地195亩,为贫困户节省生产资料成本210元/亩,粮食收购价格高出市场价5%,贫困户实现增收6.3万元,人均420元。

襄城县经纬粮贸有限公司在范湖乡凹郭村建立良种培育基地,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夏粮,推广良种种植1万余亩,贫困户每亩增收100余元。

建安区依托河南世纪香食用菌有限公司,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优先安排务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由基地代为生产管理,让贫困群众获得务工收入、分红收益,带动贫困户328户674人增收脱贫。

此外,我市持续深化“四个一百”专项行动,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发展,着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市场走。目前,通过“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全市34家农业企业存在的3类48个具体问题已经解决28个。同时,我市为企业解决发展资金1.5亿元,到位1.2亿元,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帮扶,进一步增强了农业产业化企业产业带贫的活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贫困群众较多的村,建立扶贫车间或社区工厂,招引带贫主体入驻经营,让贫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市已建成扶贫车间13家、社区工厂16家。

村集体经济让群众稳定脱贫有保障

在我市最南边,与平顶山市叶县接壤处,有一个叫后聂的村庄。每到下午,宁静的村庄便会热闹起来,车辆来来往往,纷纷到此拉鸭蛋。

日前,记者来到襄城县湛北乡后聂村,行走在产业扶贫基地里,看到10多座鸭棚整齐排列着,鸭圈里活动着上千只旱鸭。

“一期我们投资90万元,建设鸭棚5座,养鸭15000只。由于旱鸭饲养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5月,我们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又建了5座旱鸭大棚。目前10座大棚养有32000只旱鸭。”后聂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志说,“这个项目完全是‘无中生有’,没想到效益还不错。见一个日头,就有1500元以上的利润。去年,光这个项目就为我们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呢。”

鸭棚里,脱贫群众朱许昌正和妻子忙着将鸭蛋装进筐内。两个人照管3座鸭棚,一个月收入5000元,朱许昌很满足。

“感谢党的好政策!如今,在这里干,我们不仅脱了贫,而且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儿了。”朱许昌说。

在旱鸭养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后聂村注册的村办集体股份公司——襄城县聚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7户贫困户的27.34亩土地,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提供管理员和饲养员岗位6个,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选准产业要发展,可干部们说破了嘴,群众总是顾虑重重,踟蹰观望。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群众的“心结”还是在于对产业发展缺乏信心。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中“没钱干”“不会干”“闷头干”等核心难题,我市立足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村级集体扶贫带贫能力,全市财政投入1.4亿元,注入29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培植经济实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此外,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市2364个产权制度改革行政村,完成成员身份确认2333个,占98.7%,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728个,占73%。

多举措服务保障助推产业扶贫

黑猪肉、榆林花生、精品蘑菇……1月10日至12日,为期3天的许昌市首届特色产品年货节暨产业扶贫对接活动在许昌市家多美广场举行,琳琅满目的特色产品吸引了如潮人流。

“咱的‘撒欢猪’是听音乐、吃粮食、喝泉水长大的。您尝一尝,肉质嫩,味道美。”河南撒欢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的展位前挤满了顾客,襄城县汾陈乡朱堂村驻村第一书记关付学热情地为企业“代言”。

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朱堂村,是豫中平原典型的贫困村。在关付学的多方协调下,河南撒欢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在朱堂村成立,如今“撒欢猪”年出栏量逾2000头,初步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带动朱堂村及周边5个村庄的76户贫困户脱贫,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零发展到13万元。“撒欢猪”肉制品也成了年货节上的抢手货。

据不完全统计,年货节期间,各种农副产品零售额接近百万元;年货节前宣传对接签订长期供货合作协议的金额超760万元。

2019年,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产销对接活动9场,参与产销对接活动15场。利用农洽会、农交会、全国扶贫日等平台,我市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部分企业找到了合作伙伴,产品找到了好买家。在2019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活动期间,我市组织了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签约活动,签订意向购销协议109笔,签约总金额736万元,带动许昌、淅川、桐柏等地贫困户3000余户增收。

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拓宽名优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市“三品一标”认定登记达到114个,面积60.5万亩,拥有特色产业基地7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1个。

强产业、助脱贫,技术员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我市组织农业技术扶贫专家460名,对贫困群众较多的行政村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选派市、县级科技特派员73名,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队4支、工作站4个,开展实用技术、农村创业培训,共培训100余场。同时,我市实施农业产业指导员制度,从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技术专家中选聘709名产业指导员,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谋划、发展产业,落实政策措施,推进产销对接,提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电商培训483人次,培育电商带贫企业50家,建成1079个村级电商服务点,通过电商推动贫困地区上行金额1077万元。

我市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21.2亿元,覆盖带动贫困户3万余户,其中,户贷户用扶贫小额贷款1102户2402万元,企业扶贫贷款21亿元,覆盖贫困户29113户。

禹州市、襄城县共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4个,其中村级电站39个、联村电站15个,带动88个村的4396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面对疫情对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市建立了信息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带贫经营主体动态,协调交通、商务部门做好物资流通保障,办理涉农B类运输证235张;帮助解决企业运营难题,向金融部门推荐39家有贷款意愿的农业龙头企业,已落实贷款3615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带贫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扶贫车间均已复工复产。

如今,通过产业扶贫,我市进一步拓宽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我们坚信,只要继续高举产业扶贫的旗帜,同心协力,必将打赢许昌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硬仗,书写许昌脱贫攻坚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