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术人员在修复青铜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目前,全市国有馆藏文物总量达28611件(套),其中不少是珍贵文物。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劣变,“生病了”需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保存下来。5月16日,记者走进许昌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探访。
文物“生病”,也需要动手术
据许昌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张迪介绍,馆藏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石器、石刻、砖瓦、金银器、玉器、纺织品、纸质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金属腐蚀、陶瓷器破碎、石刻风化、漆木器干裂、纸张糟朽霉烂、石雕残崩等病害,严重威胁着文物的“生命健康”,被形象地誉为“文物外科医生”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应需而生。
张迪说,馆藏文物保护修复运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结合现代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可以终止文物自然病灶的进一步发展,确保文物生存指数稳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历史学、考古学、鉴定学、金石学、金属工艺学、化学、美术鉴赏学等造诣,在实用技术方面主要运用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造纸、电焊、雕刻、造纸、绘画、陶瓷烧造等。
10名“外科医生”专治文物“病”
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实验室面积为200多平方米,由青铜器修复室、陶瓷修复室、纸质文物处置室、修复演示室组成,主要有X荧光光谱仪、紫外线检测仪、红外线检测仪、光学显微镜、恒温恒湿箱、鼓风干燥箱、超声波清洗器等专业仪器设备,配套设备有三维扫描仪、3D打印机、齐全的照明设备和摄影、摄像设备。许昌博物馆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名。这些技术人员都参加过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组织的“青铜器保护修复”“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古建筑保护修复”专业技能培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穿上洁白的工作衣,手执专用工具向工作台走去的时候,就像医院里自信满满的外科医生,只不过面对的“患者”是一件件残破的文物。
400多件文物获重生
记者跟随张迪走进许昌博物馆一间地下文物修复室。这个修复室面积约80平方米,外间设有一个大工作台。台上摆放着形形色色的修复工具,其中各种各样的刀具就有几十种。
张迪拿出一件修复过的青铜器。记者仔细端详了一番,没有找到一点儿“手术”后留下的痕迹,整个器物看上去完美无缺。随后,张迪拿出这件青铜器修复前的照片。记者惊讶地看到,修复之前,这件青铜器的“肚子”上竟然破着一个不规则的大窟窿,上端敞口处也严重变形。“我们对这件青铜器主要实施了除锈、补全、矫正、做旧处理,使它恢复了完整的面貌。”张迪说。
张迪说,修复人员在开展文物修复工作的时候,要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即最少干预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再现文物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原则和安全耐久性原则。多年来,许昌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可移动文物重点保护项目“许昌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许昌市博物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和河南省可移动文物重点保护项目“市直文博单位馆藏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保护修复文物400多件,使大批残破文物恢复了原貌。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