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家家户户都会,杜寨编席辉煌一时

摘要:

席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如今, 随着天气转热,席子在市场上又畅销起来。然而,你可知道,编席业曾经在建安区苏桥镇的一个村子十分兴旺,产品畅销周边省市。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这种手工业才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个村子名叫杜寨,流传千年的“杜寨书会”也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本期《档案故事》,为你讲述杜寨编席的故事。

旧时曾有“石固的集,杜寨的席”一说

驱车从许昌市区出发,大概行驶 20 公里的路程就到达了建安区苏桥镇杜寨社区。在这里,你随便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很多“80 后”,他们除了能给你说一段“ 杜寨书会”的历史外,还能给你讲有关“杜寨席”的故事。

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许昌的商业繁荣之地除了城治外,还有较为著名的几大集镇,分别是五女店镇、尚家集、繁城镇、泉店镇、石固镇、张潘镇。这些都是许昌商业比较繁荣的地方,而且交通便利,各有特色。旧时, 许昌流传有“ 石固的集,杜寨的席”一说。以前,生意兴隆、十分繁华的石固镇有“ 小上海”之称。“ 杜寨席”能与石固集相提并论,可见当时“ 杜寨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杜寨所产席子主要由高粱秆或者芦苇编制而成,产量很大,一度行销周边各县及省外。

杜寨以前是一个大的自然村 ,有“ 九里十三村 ”之 说。 相传 2000 多年前,这里已经形成村落,村周有沟河环绕。有一年的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危急关头,一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村北一处芦苇坑里。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恩,就委派当地一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卖书。久而久之, “杜寨书会”成为当地一张名片。

席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杜寨编席可谓历史悠久。“ 我们杜寨是‘ 编席窝儿’! 席子是人们的床上用品,在农村,婚床上都要铺一顶用秫秸秆编织的席子。”据杜寨社区 80 岁的杜好妮老人介绍,以前,人们住的多是带屋脊的草房或瓦房。人们结婚前,为了美观,大都用席子搭成附棚(吊顶)遮挡灰尘。“ 粮囤很多也是用席子圈成的,俗称‘ 茓子’。另外,人们还在架子车的两头用席子围堵起来,这样可以多拉东西。夏天人们在户外乘凉、打烟包也会用到这种席子。”在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苏桥镇等地的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里,如今人们还能看到用“ 杜寨席”所吊的顶棚。

家家户户都会编,席子畅销周边省市

“许昌苇席是传统名牌产品,选料严,破篾匀,碾刮平,织工精,有‘隔纹’‘二纹’‘三纹’3种花纹,有多种规格,生产生活用席畅销西北、东北、华北各省及周边县市。”据许昌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记载,杜寨编席的原料主要有苇、荻、秫秸秆三种。

今年 70 多岁的杜寨社区居民谢爱芹曾经是一名手工编席的好手。“ 以前杜寨村家家户户都会编席,全家人都指望这个手艺收入吃饭呢!这里的席子大部分都是用秫秸秆做的,还有一小部分是苇席。秫秸秆是本地产的,苇席的原料是从禹县(今禹州市)、长葛等处购买的。”谢爱芹说,编席很有讲究。以秫秸秆席为例,得先把高粱秆破开,粗点儿的破成 3 瓣,细点儿的破成 2 瓣,打捆入水坑中泡一下或者泼上水,然后用石磙碾压。“ 最后,用裂篾石和刮刀进一步加工成长短一样的篾子。如果编隔纹席的话,要‘超二压三连抬四’。”谢爱芹说,当时编织的席子有“丈席”“ 四六席”“ 隔纹席”等。“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杜寨这里就有编席的传统。我老伴做了大半辈子席子,他以前跑到新郑、禹县(今禹州市) 等地收购苇子,雇车辆拉回来,然后分给每家每户。大家编好席子后,他拿到集市上出售。”谢爱芹说,“ 想卖高价 就到长葛和尚桥,杜寨街上卖的价格较低。”

“许昌县苏桥乡杜寨村、襄城县颍桥乡邢庙村、禹县火龙乡后陈村…… 家家户户都编席。”据《许昌地区供销合作志》记载,供销社通过组织市场调剂原料和帮助农村增加苇田,扶持编席生产。“粮食实行统购初期,囤粮用席和烤烟打包用席激增,刺激了生产的发展。”

替代品增多,手工编席渐渐淡出人们生活许昌的工副业产品主要有编席、编草帽辫、竹编、条编、铁木制品等,品种繁多,一般具有当地产当地销的特点,供销合作社主要通过组织集市贸易进行产品交换。

“我们那里的编席手艺是杜寨人带过去的。”1982 年出生的建安区河街乡陈胡社区居民陈彦峰经营着小生意,经常走街串会,杜寨固定的集也是他必来的地方。“ 以前,杜寨一位姑娘嫁到我们那里,编席的手艺就在我们那里慢慢传开了。我父亲也编过,只是我没有学会。”

“杜寨逢三逢七有会。以前席子畅销得很,后来席子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尤其是物美价廉、结实耐用的竹席流行开来,杜寨的秫秸秆席就卖不动了。”建安区桂村乡周胡村的韩金保是一名小商贩,见证了杜寨编席的发展。“有段时间,我们那里也有人编席,手艺是从杜寨学的。”

“人们不再编席差不多有近20年了。”据杜寨社区多位老人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期,杜寨人渐渐不再编席,再后来,年轻人就很少有人见过当地人手工编席的场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竹席、亚麻席、蒲席等产品应有尽有,人们的选择性大大增加,“杜寨席”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