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榆林军民桥,见证军民情

摘要:

提及建安区榆林乡,很多许昌人并不陌生,因为这里出产的“榆林小米”“小籽白”远近闻名。去过榆林乡的人都知道,在该乡岳庄村南颍河上有一处地标性建筑—— 军民桥。如今,一南一北、一宽一窄、一新一旧两座桥横跨在颍河上,成为独特一景。新桥之上,车水马龙,旧桥却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那么,当初为何要修军民桥?我市档案部门馆藏的档案记载有军民桥怎样的往事?本期《档案故事》为读者介绍榆林军民桥的故事。

旧时颍河榆林段水患多,两岸村民靠船过河

沿着许榆路驱车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建安区榆林乡军民桥处,远远看见一个高大的蓝色牌子上写着“ 军民桥”3 个大字。站在桥头,一南一北、一宽一窄、一新一旧两座桥并行横跨颍河。过往行人、车辆纷纷从宽敞的新桥上经过。新桥旁并不宽敞的破旧老桥已不能正常通行,上面有农户晾晒的油菜秆儿。

颍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之一,自西向东蜿蜒前行,流经建安区椹涧乡、灵井镇、榆林乡、蒋李集镇,滋养着两岸人民。然而,在历史上泛滥成灾的颍河水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由于两岸多沙土,土质松软,河道弯曲,每遇大雨,山洪暴发,沙积水涌, 泛滥满溢,屡屡成灾。”旧时,当地还流传有这样的民谣:“ 自古颍河湾连湾,两岸万顷肥沃田,农人勤劳千般苦,村村血泪如颍泉。”

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据许昌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史料记载,在这种大背景下,许昌县(今建安区)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组织群众对境内的颍河段进行了疏浚裁湾,变水害为水利。但颍河榆林段南北交通问题仍没有得以有效解决,每逢汛期,两岸行人只有“ 望河兴叹”。

“没有修建军民桥之前,我们到颍河对岸,要乘坐木船。”今年 77 岁的刘红军是建安区榆林乡杜庄村人,据其回忆,旧时由于颍河榆林段没有桥梁,两岸居民来往非常不方便。“撑船人虽然不收钱,但他们会在麦子打下来后到各个大队收取一定的麦子作为工钱。”

刘红军说,20世纪70 年代,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榆林公社党委曾带领群众在主水道上建了一座小桥,但每当大水来临,仍然不能通行。后来又建设了一次,才彻底解决了问题。

据许昌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记载:“1975 年,榆林公社党委书记李文绍主持召开会议,重建此桥,彻底解决了通行问题。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宋木祥同志任指挥长,抽调公社干部和社直单位负责人组成了建桥指挥部。”

自力更生建桥,军民共建传佳话

在刘红军的记忆里,1976年6月,榆林军民桥正式建成通车,轰动一时。但在当时,人们要想在颍河上建一座像模像样的桥,并非易事。

颍河是沙底河,经勘测,人们发现彼时沙层最深处有16 米。工人们挖沙建桥墩,这边挖沙那边流,建桥难度很大。“当时参与建桥的有‘ 五七’干校官兵、普通群众、知识青年等,七八部抽水机往外抽水。”站在军民桥头,建安区榆林乡牛庄村村民牛现奎回忆说,“ 一个大队负责修建一个桥墩。你看,老桥桥墩上面裸露的红石头,当年都是参与建桥的工人从襄城县用架子车拉回来的。”

“当年,我用架子车去襄城县拉过红石头。这些石头是公社统一出钱购买的,出一天工计10个工分。”头发花白的刘彦勋老人告诉记者,这座军民桥凝结着榆林乡很多人的心血。“榆林公社的‘一把手’当年也曾赤着脚去襄城县拉石头!”刘彦勋说,军民群策群力,终于建成了该桥,大大方便了周边村民的通行。

许昌人胡国民参与过榆林军民桥的修建,曾著文回忆修建榆林军民桥的有关情况。“在一缺技术,二缺设备,而且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榆林人民在公社领导的带领下,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进行建桥。没有资金,由公社、大队、社直部门筹集;所需石料,由各生产队派人用架子车从襄城县首山拉回;买钢筋水泥资金不足,由‘五七’干校捐出;出工出力由榆林干部群众和‘ 五七’干校的官兵一齐上。”胡国民回忆道。为解决桥板问题,指挥部专门组成了预制组,结合本桥情况,设计出了桥板结构样品:每块桥板长 6 米,宽 1 米,厚 30 厘米。最终,工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桥板制作任务。

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指挥部设计出了形似雪橇的专用木制拖车,把桥板装上后用畜力拉到桥头。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艰难作业,终于使长 147米、宽8 米、高7米的16孔大桥得以建成,两侧还设置有护栏。

老桥“退役”,宽阔新桥担起重任

1976年6月,榆林军民桥正式通车,许昌地、县有关局委和“五七”干校官兵到场祝贺。有关部门专家到场鉴定验收,各种技术参数符合要求标准,确认为合格桥梁。横跨颍河的榆林大桥,系军民共建。为体现军民情谊,经领导协商,把这座桥命名为军民桥。桥南、桥北当时还各竖立了一块写有“军民桥”字样的水泥预制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大型车辆的增多,人们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6米宽的军民桥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受风雨侵蚀、车辆碾压等原因,老军民桥成了一座危桥。10多年前,在该桥的南侧,当地又修建了一座新桥。新桥有 10 个粗大的桥墩,桥面比原来的老桥宽约一倍。根据桥头的标牌显示,该桥限重21吨。新桥建成后,老桥并没有被拆除。有人说“:当地人怀旧,想要留住美好的往事;当地人感恩,难以忘怀这座桥曾经的功劳。”

沿着陡峭的堤坡,记者走近探访,只见两排高大的桥墩高高耸立,支撑着一块块桥板,仿佛进行着一场通行接力赛。两桥飞架南北,尽显军民情深。许昌是一座双拥模范城市,一新一旧的军民桥在如今看来并不起眼,却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着许昌浓浓的军民情谊。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