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培育戏曲人才梯队

许昌这届戏曲委培生,唱念做打已在行

摘要:


许昌是河南省戏曲之乡,曾创排《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经典剧目。上世纪90年代,受影视冲击及现代审美多元化影响,戏曲艺术逐渐式微,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许昌文化艺术学校(原许昌戏曲学校)于2011年并入许昌市工商管理学校。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培育人才梯队,2016年,许昌市戏曲艺术发展中心与许昌工商管理学校联合办学,委派6名专业教师,定向培养戏曲艺术人才35名,这也是目前我市唯一一届5年制戏曲委培生。4年来,这批学生学得怎么样了?7月6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杜奕丹已经能够独自化妆、包头

今年15岁的杜奕丹是长葛市人,在戏曲班已经学习4年,主攻越调。当天上午,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同学们正在一起练习化妆和包头的基本功。

涂脂、抹粉、描眉、画眼、点唇;勒头带、贴片子、戴大柳、罩水纱、戴珠花……戏曲化妆包头的流程繁多,几十个步骤看得人眼花缭乱,全部完工用了将近3个小时,等她换上绣鞋,穿上戏装,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就是一位光彩照人的“青衣”形象。

(15岁的杜奕丹在练习包头)

杜奕丹告诉记者,在学唱戏之前,她对戏曲并不了解。通过4年时间学习,她慢慢爱上了这一行。“化妆和包头虽然程序复杂,但是我很喜欢,舞台灯光一打非常好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好演员,像毛爱莲老师那样,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名作,被广大观众认可。”

在学校,这批小学员每天一边系统学习戏曲理论知识,一边坚持苦练基本功,取得了很大进步。“每次回到家,亲友们都会让我表演一段,听到大家的夸奖,我觉得很自豪。父母也都支持我从事这一行,等明年毕业后,我就进入剧团,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杜奕丹说,目前,她已经学会了《诸葛亮吊孝》选段“九月重阳菊花黄”、《掉印》选段“绣画屏”等,2018年还获得了第15届河南省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

(张素真老师指导杜奕丹表演)

张素真是戏曲委培班的一名教师,国家二级演员,主攻刀马旦、花旦行当,1999年曾荣获许昌市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她致力于戏曲教学工作,培养出了不少梨园新秀,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全省戏曲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她主持排练的《盗库银》参赛生获全国戏曲“小梅花”金花状元奖,《火烧余洪》参赛生获河南省戏曲“小梅花”金奖,《打焦赞》获河南省艺术院校比赛金奖。

(戏曲委培班的演奏员参加许昌市第七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

张素真说,戏曲要传承发展,需要从娃娃抓起。多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戏曲后备力量缺乏,坚守在戏曲阵地的演员、演奏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这个委培班的35名学员,分头学习豫剧、越调、曲剧和演奏,是目前许昌唯一一届有针对性培养戏曲人才的“摇篮”,学员从9岁至17岁不等,戏曲方面均是零基础。针对这种情况,委培班以文化课、戏曲理论和基本功为基础,还开设有校外欣赏课、观摩课,使他们快速增长知识面,为早日在舞台上绽放光彩奠定了基础。

(杜奕丹和同学们参加许昌市第七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表演《掉印》选段“绣画屏”)

“现在,孩子们已初露锋芒,崭露头角,唱、念、做、打,不输成熟演员,我们通过每年的会课表演、业务大考评以及各种比赛,使孩子们不断得到历练,在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就在刚刚结束的许昌市第七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这个委培班多名参赛选手获奖,成绩喜人。有的学生还参加了排演大戏,积累了一定的演出经验,这为他们明年毕业后进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看到学生一天天成长,我们由衷地感到自豪,所付出的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在为学生们骄傲的同时,张素真老师也流露出了一丝隐忧,“我们最大的顾虑是: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将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团流失,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希望孩子们学一行,爱一行,将来能够学以致用,为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也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让戏曲新秀看到希望、充满干劲,实现戏曲艺术后继有人,传承有望的目标。”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