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四神柱础:擎起许都的穹顶

摘要: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核心提示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基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塌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柱础接近人们的视线,往往成为艺术家施展技艺的好地方,于是就有了随朝代变化而变化的多种雕饰,主要有鼓型、瓜型、花瓶型、宫灯型、六锤型、须弥座型等多种式样,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一大门类。

四神柱础原件 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在我市出土的一件国家珍贵文物——四神柱础。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赋予“四神”品格

走进许昌博物馆二楼大厅,如果您注意脚下,就会发现光洁的地板中央印有一幅巨大的图案。它就是许昌文物遗存中的瑰宝——四神柱础上的装饰图案。其图案被放大雕刻,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博物馆大厅的地面中央。据悉,该图案是由郑州市一家创意公司设计的,既可作为厅堂装饰,又能以艺术手法展示许昌文物。

四神柱础,大致呈正方形,正中有凸起的圆形平面,四周采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一些动物图案。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告诉记者,这件四神柱础是1比1复制品,原件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属国家一级文物。

四神柱础上面雕刻的是什么动物?又为什么称为“四神”呢?许昌博物馆副馆长赫连玉芳是我市汉画像石研究专家。据她介绍,“四神”最早代表了四种动物类别。古代将动物分为四大类,即鳞、羽、毛、介,而四灵则是这四类的代表。四灵观念产生较早,到了汉代,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神”。其中,玄武比较奇异,是龟和蛇的合体。

《易经·系辞》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汉代把四灵与星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帝王建造宫殿以四灵来表明方位。

据《四神天象图考》一书介绍,“四神”本来是四种不相关的动物,被赋予了神的品格,成为独立的神兽。后来,这四种动物被组合成一个方阵结构,代表上天镇守四方。

四神除表示四象与方位,具有辟邪作用外,还与四季有关系。《鹖冠子·天权》曰:“春用苍龙,夏用赤鸟,秋用白虎,冬用玄武。”

出土于张潘镇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应为当时许都宫殿的柱石

馆藏文物四神柱础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出土的呢?陈文利介绍,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的农民在村西100多米的“故城岭”上植树时,从距地表1米左右的土层中挖出了这件“稀罕物”。

许昌博物馆文物档案里保存有这件四神柱础的原图。档案记载,该柱础材质为青石,长62厘米,宽63.5厘米,厚15.5厘米,大致呈正方形,正中为直径28厘米的圆形平面。柱础制作采用浮雕工艺,按照四方定位之说,刻有栩栩如生的“四神”图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青龙,前爪直伸,后腿雄健有力,龙首向后,怒目巨口,与一兽首相呼应;白虎,虎首向后,怒目平视,口衔缠绕在龟身之上的蛇尾,尾巴上翘,一前足上扬,与朱雀的一羽翼相接,跃跃欲试,呈腾空欲扑状;朱雀,展翅伸爪,其中一爪上扬,引颈回首,口衔自身一翅;玄武,龟伸头弓爪,蛇身团团缠绕于龟身之上,龟首与蛇首皆张口呼应,紧紧相对。“四神”形态逼真,刀法流畅,工艺精湛,大气磅礴,是汉魏时期画像石中的上乘之作,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许都宫殿的繁华景象。

那么,如此考究的青石柱础,柱子是木柱还是石柱呢?许昌博物馆的文物专家肯定地答复:“应该是木柱,因为中国古代宫殿多为砖木结构。”

“身份”尊贵不容小觑13年间,它从乡村“走进”省城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代表东、西、南、北四方之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四神”的崇拜。这件四神柱础出土以后,历时13年从乡村“走进”了省城,现“定居”在河南博物院。

陈文利说,1984年,盆李村的农民植树时从土里挖出了四神柱础,张潘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闻讯将它征集保存,收归国有。1989年,许昌博物馆布展时,把四神柱础借来展览。1995年,张潘镇文化站正式将四神柱础移交给了许昌博物馆。1997年,四神柱础又被调拨到了河南博物院。同年,河南博物院资深文物专家照原样“克隆”了一件,现由许昌博物馆留存,陈列于二楼“曹魏许都”展厅。

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洛阳残破”为由迁都于许地,称许都。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内城系皇城,供汉献帝及宫妃等居住;外城蜿蜒起伏,状若小丘,环抱内城,作为文武官员的居住地。经过曹魏时期的扩建,许都面貌颇具帝都气派。1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断壁残垣的城址尚可略见昔日城郭之貌。

据勘探,许都故城文化层堆积厚约6米,上层为汉文化层,中层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下层为二里岗文化层。当年,毛泽东同罗章龙等人北上北平途经许昌时,曾专程到此游览,并留下《过魏都》诗篇。

根据古文献关于公元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的记载以及《元和郡县志》关于许都故城的描述,许都故城与今建安区张潘镇许都故城遗址完全吻合。而四神柱础的发现,对于探讨东汉末年许都的位置和曹魏的建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

访古连连看

柱础,古建筑中

不可或缺的配角

柱础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在柱下铺垫卵石,不露明;二、让础石上升到地面上,成为整个立柱的外观部分,但没有装饰;三、在础石上再安装柱座,对础石周围进行装饰。

传统建筑中的石柱础多用黑、白、灰三色。这是因为柱础在建筑中只起衬托作用,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毛泽东曾作《过魏都》

1918年8月,毛泽东路过河南,特地与罗章龙、陈绍休三人到许昌瞻仰魏都旧墟,凭吊曹操,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该诗表达了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

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位于市区东南18公里建安区张潘镇,原系西周时许国都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汉魏许都故城分内外两城,外城是内城的5倍。皇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1980年,汉魏许都故城(张潘故城)被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