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来之不易的丰收

——我市夏粮丰产丰收综述

摘要: 日前,国家统计局许昌调查队发布数据显示:在夏粮生产条件复杂多变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今年我市夏粮总产量170.0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日前,国家统计局许昌调查队发布数据显示:在夏粮生产条件复杂多变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今年我市夏粮总产量170.04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每季丰收都令人期待,而今年夏粮丰收格外振奋人心。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先后经历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和病虫害,田间管理的关键时候又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丰收来之不易。

那一颗颗带着清香的新麦,是全市上下面对不利局势共同努力拼搏而来,对于那些曾经日夜辛劳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对于那些为夏粮生产倾注心血的干部群众,格外沉甸甸。

管理防治到位 夯实丰收基础

“我今年种了近600亩优质强筋小麦,以前只想着多施肥、勤浇水就能高产,没想到种植强筋小麦还真有讲究。疫情防控期间,多亏了农技专家线上线下的科学指导,才夯实了今年小麦丰收的基础。”建安区五女店镇白雉村宏景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袁胜利告诉记者。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事。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给农产品生产供给也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六保”要求,“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居第四。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复种指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期,针对农民群众对疫情发展的恐慌心理,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下田,分时下地,避免人员集聚,分散干活,开展农事活动;印发《2020年许昌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加强全市春季蔬菜生产管理的意见》,指导全市小麦、蔬菜生产。

积极组织有关农技专家,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手段,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线上培训减少了人员流动,强化了技术指导和信息传递,推动了科学防控措施的落实。关键农时和农民急需之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必要的实地指导。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农机在春耕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动员有关生产主体和企业,做好人员培训、机具准备和检修、维修配件供应等,确保农机具和机手以良好的状态投入生产;同时,积极沟通协调,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企业纳入复工复产重点企业名单,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复产,尽快恢复产能,增加市场供应,保障春耕生产需要; 为农资企业办理省内运输证,确保春耕生产所需农资运输畅通。加强农资供需情况监测调度和调剂调运,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开展“点对点”生产、配送,确保农民有农资可用。

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发生特点,我市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多形式、多渠道营造浓厚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氛围,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全市整合各类重大病虫防控资金2470万元,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627.8万亩次,防控效果明显,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

“三夏”期间,全市组织投入联合收割机8000台,开展订单作业、承包作业,夏收工作历时10天全面结束,是历时较短的一年,实现颗粒归仓。

提高农田标准 保障产量质量

五谷丰登,并非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离不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说到底,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

“有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我种的小麦产量基本上在每亩地600公斤左右。”说到今年的小麦产量,种粮大户徐景阳笑得格外开心。

徐景阳是禹州市鑫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种植小麦2300多亩,所种小麦位于禹州市古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内,种植品种以强筋优质小麦为主。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建成并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327.9万亩,2019年全市新建项目20万亩。2020年全市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

建安区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区,近年来,通过有效整合高效节水灌溉、千亿斤粮食、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仅陈曹乡就先后整修田间道路90公里,打机井1152眼,修砌边沟40多公里,栽植树木170万棵,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引领者。园区通过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农业服务组织完善,积极探索了“六个统一”,即统一选用良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机械收获的精细化生产模式,有效地增强了粮食稳定增产能力。

“农田标准高了,为今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庞占杰告诉记者,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把中低产田改造提升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管理优、机械化”的高产稳产田,进一步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此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许办〔2018〕8号)和《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县(市、区)政府耕地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许政办〔2019〕15号),就严格耕地保护、规范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考核等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508.7万亩,高于上级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0.74万亩。

创新发展模式 助力农民增收

“三夏”时节,尽管不用自己收麦子,在城里打工的建安区五女店镇韩庄村村民杨翠红还是特地回到了村里。杨翠红家里有8亩小麦,有地却不用种地,从种到收她是一天活儿都没干,还得了个大丰收。

近年来,杨翠红尝试了一种新的种植模式,将自家的8亩地托管给当地的农业合作社。根据托管合同,土地集中连片种粮食,由合作社进行规模化、高标准种植。

“把地托管给合作社,俺不仅省去了耕地、播种、追肥、锄草、收割等诸多麻烦,而且不耽误外出打工,种粮的收入还增加了。”杨翠红说。

近年来,我市农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农户普遍存在缺乏干重体力活儿的劳力,所以选择土地托管的农民越来越多。

“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的难题,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和绿色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是社会化服务直接服务农业和农户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方式。”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市还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从2016年的24.5万亩发展到2019年的80.5万亩,全部实现订单生产。2018至2019年,豫粮集团与我市辖区内11万个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签订优质小麦种植收购订单,订单面积33.8万亩,并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的价格收购订单生产的优质小麦,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

今年“三夏”,建安区陈曹乡万庄村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700亩强筋小麦还没收割完就已提前“嫁出”。“我们与中粮集团、豫粮集团签订了协议,实施订单种植,不仅买种子有补贴,种出的小麦还高价回收,咱社员的收入更有保障了!”该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喜滋滋地介绍。据了解,像万子荣这样,我市越来越多农民群众搭上订单农业的“快车”。

万子荣告诉记者,在农业农村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该合作社去年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是存麦5号和新麦26,和普通小麦相比,每亩增产10%左右,市场价每公斤多0.2元,这样算下来,每年一亩多收入200元,这就是订单农业给农民带来的效益。

粮食稳,民心安。夏粮丰收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开了好头、起了好步,但要实现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关键还要看秋粮。我市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进一步抓好秋粮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示出新担当、新作为。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