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河南篇

高标准打赢脱贫收官战

——“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河南报道组专访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

摘要:

【编者按】近年来,河南许昌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通过持续攻坚,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47992户165535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4.41%降到2019年底的0.24%,下降了4.17个百分点。

当前,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为全方位展现全党全社会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光明前景,“7月26日至7月27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报道组到许昌实地采访,期间,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接受了人民网专访。

“战疫”“战贫”两不误

记者:许昌市在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如何查漏补缺、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

胡五岳:高标准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同时巩固好已有脱贫成果,保证已脱贫人口不返贫,是今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任务。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完成任务带来了很大挑战。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得到扎实推进,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虽然有影响,但影响是局部的、可控的,不会阻碍全市脱贫攻坚进程。

一方面,坚持“战疫”“战贫”两不误。我们建立疫情分析应对、市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工作调度、重要指标通报等推进机制,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比如,我们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既关注8728人有就业能力者的就业,同时也关注其他农民就业,防止因疫情而出现打工受阻、进而返贫。在这方面,督促各乡(镇)、村扶贫干部下了一番功夫,采取“点对点、门对门”对外输送、鼓励本地企业对内吸纳,同时开发公益岗位1万多个,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员就业全覆盖。

另一方面,做到“减贫”“防贫”同推进。一是抓增收。统筹运用产业发展、就业扶贫、金融带贫、消费扶贫、资产收益带贫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多增收、稳增收。二是抓兜底。从年初开始,市、县两级就打足“兜底”的预算,宽备窄用,采取集中供养、医疗托养、特殊疗养和居家养老等四种模式,确保贫困对象兜得牢、兜得好。目前,全市基本做到了应兜尽兜,兜底率达到99.76%。三是探索开展保险扶贫。对因学、因病、因灾等因素造成收入大幅度下降的,纳入“防贫保险”。截至目前,已办理10.5万人。

工作中,我们坚持把问题整改作为补短板、提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历年国家和省考核反馈的问题,以及我们自己暗访调研发现的问题,全面进行梳理,逐一对账销号,确保问题动态“清零”。尤其是强化督促指导,由我和市长任总督导,5名市委常委分包5个县(市、区),市四大班子23名市级领导出战,对73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和17个脱贫任务较重的重点村,开展实地督促指导,有力推动了问题整改和工作落实。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许昌市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贫困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攀升。前不久,省里公布了2019年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我市被评为“好”等次,在全省5个没有贫困县的省辖市中名列第一。但我们也清醒地知道,真正的大考还在后面,越到最后越不能停顿、越不能大意、越不能放松。我们将进一步上紧发条、强化措施、查漏补缺,全力发起最后冲锋,确保决战决胜、不落一人。

夯实产业基础 确保稳定脱贫

记者: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请问许昌在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成果如何?能否举例说明?

胡五岳: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主要是立足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一主线,按照“建基地、育龙头、强联结、优服务”的思路,形成了产业基地带动、经营主体带动、集体经济带动、扶贫车间带动等“四型”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抓产业基地建设。围绕花木、中药材、蜂产品、“三粉”、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发挥带动作用。比如,鄢陵县依托70万亩花木产业,实施“花木+”扶贫模式,带动全县1500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从花木经营中增收脱贫。

二是抓经营主体培育。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8.6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30个,培育带贫经营主体202家,带动贫困户2万多户。围绕种养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贫困群众跟着经营主体走、经营主体跟着市场走。特别是持续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吸纳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等途径,真正把困难群众嵌入产业链条。比如,襄城县武湾村滕源菌业公司,与贫困户签订回收销售合同,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37人,流转贫困户土地每亩租金比周边平均地价高出200元。

三是抓集体经济提升。制定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基本消除集体收入空壳村,培育了一批年集体收入30万元以上的强村富村,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比如,鄢陵县张桥镇裴庄村成立5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年集体经济收益100余万元,金丝黄菊供不应求,全村村民共1400多人,参股率高达97%,人均收入1.7万多元。

四是抓扶贫车间规范。在贫困群众较多或偏远的村建立扶贫车间或社区工厂,引导支持服装、档发、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经营,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全市建成扶贫车间13家,社区工厂26家,开发就业岗位2000余个。比如,建安区依托瑞贝卡、奥莱尼亚等企业设立社区工厂,吸纳700余人就业,带动153户贫困户增收。

环境更宜居 乡村正振兴

记者:我们注意到,许昌在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改善方面明显发力。能否介绍下当前工作进展与情况?请问这一举措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意义?

胡五岳:近年来,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是包括生态宜居在内的全面振兴,抓好人居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性任务;另一方面,全市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特别是基础能力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张牌的重大要求,以及县域治理“三起来”等重大要求,当前许昌正在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我们讲的宜居是全域宜居的大概念,不仅城区要宜居,农村也要宜居,必须加快补上农村人居环境这个短板。

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围绕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三大目标,统筹推进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推动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显著改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我们大力推进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垃圾治理“市场化全覆盖”,并在1500多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在污水处理方面,我们重点推进镇区所在地和中心村、产业发达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市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达到32.8%。比如,禹州市方岗镇的刘沟村是远近有名的“豆腐村”,通过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生态湿地”的方式,解决了困扰群众的污水横流问题,促进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厕所革命方面,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厕所、大民生”,因地制宜探索户厕改造模式,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8万户,改厕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分别位居全省第2位、第3位。在村庄绿化方面,我们大力开展植树种绿和“果树进村”行动,实现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比如,禹州市将荒芜宅基地整治成花园、果园、菜园、游园,“一宅变四园”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大力实施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工程,全市225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客车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同时,对处于深山、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实施异地搬迁,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努力,全市涌现出省级示范村134个、美丽小镇3个,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市。

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绝不是打扫打扫卫生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群众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的改变,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举措。通过改善人居环境,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极大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同时,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提供了绿色空间,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脱贫攻坚等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域提升,真正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解决好,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