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百年皂荚树 游子的“故乡符号”

摘要:

背井离乡的人往往对老家有很深的执念。他们会思念故乡的房屋、水井,会想起田间的小径,也会在记忆中镌刻房前屋后的大树。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就有这样一棵皂荚树,它见证了一个小村庄的兴起与发展,见证了一座古庙的兴盛与毁灭。它是很多人心中的“故乡符号”。

铿锵古树 “折腰”重生

9月23日上午,鄢陵县张桥镇后李村沐浴在秋日的暖阳中。这个平原小村的东部,一棵大树卓然挺立。它树干笔直,有数层楼高;树冠宽大,6根粗壮的枝杈向四周伸展,如巨伞般带来一片清凉;根部深深地扎在一个土坛中。土坛有一人多高,建有内、外两层护墙。

树荫下,十几名老人聚在一起打扑克、谈天说地。“这棵大树是皂荚树,是俺后李村的宝贝!”71岁的李安民是后李村村干部。据他介绍,多年前,林业部门对这棵皂荚树进行过测量,还专门为它制作了古树名木标志牌。当时的测量结果是:树龄160年,树高26米,胸围250厘米,树冠直径20米。

可后李村村民认为,这棵皂荚树的树龄不止160年。“你看树干顶端长出枝杈的地方是不是很平直?”李安民说,这是因为38年前这棵大树遭遇过一次劫难。20世纪70年代末,这棵皂荚树远比现在高大,树冠也更宽大。当时,这棵大树的树洞中有马蜂出没,村民就点火烧马蜂。马蜂窝被烧毁了,这棵大树也被烧得中空。1982年,一场强劲的西南风掠过后李村,这棵皂荚树被刮断。

“当时,被刮断的树干倒向东北方。”李安民回忆,这棵大树的树干仅剩1/3,村民都以为它死了,便没有管它。谁知过了几年,这棵树又长出了新枝条。经过38年的生长,它又变成参天大树。

后李村的皂荚树 吕正子 摄

游子寻亲的地标

李安民介绍,这棵皂荚树长得非常旺盛,每年都会结很多皂角。过去,皂角是人们的主要洗涤用品。现在,虽有化工产品替代,但后李村人还是会把皂角收集起来使用。

时间久了,村民为了保护它,便在四周修起护墙。内侧护墙较高,与树下土坛比齐,修建于40年前,用方砖砌成;外侧护墙较矮,用水泥筑成,贴有瓷砖,修建于今年。

“这棵皂荚树原先位于村子东北角。后来村子变大了,这里就成了村子东部!”在李安民的记忆中,这棵皂荚树是后李村的地标。在过去凄苦的岁月里,很多人流落他乡。他们中有的一生都没能再回到故乡,却记着这棵皂荚树。后来,很多人到后李村寻亲,凭借的就是先人的嘱托:“咱老家村东头有棵皂荚树。”

消失的河 遗存的庙

这棵皂荚树下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北侧有一间瓦房,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屋内贡桌上摆着三尊神像。“这里原来是一座庙,在我小时候还有相当大的规模呢!”李安民回忆道,这座庙与后李村的起源有关。据传,后李村的先祖是在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中原的。清代初年,李氏族人迁居于此,这座庙便是李氏族人的家庙。在李安民的记忆中,这座庙用青砖砌成,除了正殿以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排厢房。这棵皂荚树也在家庙的院子里。《鄢陵县地名志》中记载:“清初,李姓迁此建村,因居河岗村北,故名。因村东有棵大皂荚树,故俗称皂角李。”20世纪50年代,家庙被拆除,神像被砸碎,拆下来的砖被运到别处建了一座桥。

该村老人介绍,后李村东头曾有一条大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流淌。河上舟楫往来频繁,河畔纤夫号声不断。李安民小时候,后李村东头有一棵古树,树上留有纤绳常年摩擦的印痕。如今,大河早已不在,只留下一片青青麦田。

焊接水箱是鄢陵县南部的一个特色产业,后李村也有不少人从事。但对于更多后李村人来说,务农、务工仍是主要经济来源。无论种植于何时,这棵皂荚树已经陪伴后李村人走过了无数个春秋。未来,它还将伫立在这里,守护着这个普通的平原小村。

责任编辑: 黄冠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