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建安区 >正文

特色产业铺就群众幸福路

2020-10-21 15:21:23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群才介绍村里的花卉种植基地。记者 李嘉 摄


    核心提示    
    连日来,建安区五女店镇冶庄村曾经的贫困户张保记、冶新平等人辛勤地忙碌着。
    他们有的在村里的花卉种植基地上班,有的在村里的社区工厂打工。尽管有些累,但能够赚钱养家,他们感到很踏实、很幸福,纷纷感叹自己的好日子正从这里启航。
    □ 记者 李嘉 王志鹏
    花开“富”民助增收
    十一刚过,冶庄村东头的花卉种植基地内,各种花卉绿意盎然,一眼望不到头。路旁,一株2米多高的白皮松被吊车吊上大车。大车将沿着平整的村路驶进鄢陵花卉市场。
    望着吊车上这棵自己刚刚挖出的白皮松,村民张保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呼出一口气,寻找下一个目标。
    “在家门口就能做工,工资日结,这是以前从不敢想的好事情。”今年60岁的张保记是贫困户,老伴儿去世,两个女儿嫁到外地。独居的他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种田,日子过得很拮据。
    2018年,冶庄村从3200亩土地中流转出2000亩土地引进花卉种植产业,张保记的苦日子迎来了转机。当年,张保记成了花卉种植基地的固定散工。每逢花卉需要移盆时,他就和村民到基地务工。
    “这活儿上手快,平时就除除草,移盆时挖树球。3到5月份是高峰期,我在这里干一天活儿,最多的时候能挣300元。”干活儿间隙,张保记笑着说。
    “我们村位于建安区与鄢陵县交界处,以前交通不便。路修好以后,不少花木商看中了这片土地,纷纷来投资。2000亩土地的承包价格达到每亩1200元钱。”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群才说,村民在外打工,家里的地不用打理就有收益,“像俺村常年在外打工的张军德夫妇,儿子当兵,家中6亩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拿7200元钱。这样的例子在俺村比比皆是。”
    “除了这2000亩流转土地以外,我们村西边还建有6000平方米花卉大棚。”张群才说,花卉大棚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模式,由大规模花木公司托管经营,吸收贫困群众及村民务工,让他们学习花木管理技术。公司每年保底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其中4.6万元通过“三定三评两公开”的管理模式,用于贫困群众增收工作。
    致富路上的“加油站”建在家门口
    距离冶庄村村委会不远处有一家面积300平方米的社区工厂,亚博尔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就设在这里。
    张群才介绍,这家社区工厂今年2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经营者投资30万元,建设2条缝制生产线,年生产服装成品15万件,能安排50人就业,年产值在80万元以上。
    今年23岁的冶新平坐在一台缝纫机前,熟练地给一件黑色的大衣装拉链。她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在家务农。她的弟弟、妹妹只有10多岁,一家5口人守着几亩地生活,日子过得贫苦。
    社区工厂招工时,考虑到冶新平的情况,优先录取了她。“厂里给我安排的活儿不重,主要工作是核算工资和管理后勤,订单多的时候也会帮忙做衣服,很轻松。厂里的贫困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上下班时间,方便照顾家里。”冶新平说,现在不出村就能挣钱,比外出打工强太多了。“我在这儿上班,第一个月就拿到了3800多元工资,家里人都为我高兴。”
    “工厂的老板叫冶新跃,在外面打拼多年,精通服装加工技术,办有服装加工厂,生意不错。2019年,他积极响应扶贫号召回乡办厂。”建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驻冶庄村第一书记张博说,目前,社区工厂已安排人员35名。
    作为帮扶脱贫企业,社区工厂优先招收安置贫困人员,目前有贫困户6人被安排在了合适的岗位,并根据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工资标准,确保贫困户月平均工资在1800元以上。
    从“要我富”到“我要富”
    冶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有个会议室。每月上旬,这里至少召开一次贫困群众“四讲三说一家亲”交流会。大伙儿会对自己岗位履职情况进行自评,互相鼓劲,同时相互提醒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交流会每次开都很热烈。大家介绍各自最近的情况,向做得好的学习。而且大家渐渐有了一种‘攀比’心态,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张博说,通过多次召开交流会,挖出了群众思想贫困的病根,提振了精气神,形成了勤劳改变生活的思想,引导群众树立信心、看到希望,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变“拉着走”为“自己跑”。
    贫困户赵雪梅只要有空就参加交流会,除了积极参加讨论外,还把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况用微信发给张博。张博的手机显示:9月份,赵雪梅的工资为4100元。“虽然是一个弱女子,可她乐观向上有爱心、踏实肯干有毅力,坚强地撑起这个家,令人肃然起敬。”张博这样评价赵雪梅。
    赵雪梅今年38岁。2007年,她的丈夫张德强患了肝硬化,不能再干重活儿,治病花了30多万元,每个月吃药需要近2000元。她家因此成了贫困户。另外,家中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赵雪梅一个人肩上。
    扶贫工作开展以后,镇里给赵雪梅安排了社保所的公益岗位,她的丈夫张德强在村里有了公益岗位,两个人有了固定收入。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养育子女,“连轴转”的赵雪梅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019年,赵雪梅在扶贫干部的帮助和自身努力下,成为一家化工厂的员工,收入大幅增长。
    “如今,我家土地有租金,家人住院有医保,孩子上学有教育补贴,一家人感觉生活有了奔头,我要干出个样子。”赵雪梅说,参加过多次交流会后,她对幸福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 记者手记
    感恩之心化作致富的动力
    □ 记者 李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冶庄村的发展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得益于党员干部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得益于脱贫观念的转变,得益于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干劲儿。
    为优化村集体产业扶贫收益部分的科学分配,冶庄村扶贫干部积极探索“三定三评两公开”工作模式。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尤其是弱劳动力能干活儿、想干活儿,并且可以干好活儿。每个月的“四讲三说一家亲”交流会,多方位的评议督促贫困群众履行岗位职责,良好的评价增强贫困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
    在采访时,记者发现,从交通不便、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蜕变成为如今的美丽乡村,冶庄村的村民心怀感恩,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扶贫干部的倾情付出。他们将感恩之心化作致富动力,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