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村美人和产业兴 绘就乡村新图景

摘要: 整洁平坦的柏油路伸向远方,水泥路户户相通,道路两旁的文化墙图文并茂,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冬日暖阳下,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袁庄村更显得安静祥和。

整洁平坦的柏油路伸向远方,水泥路户户相通,道路两旁的文化墙图文并茂,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冬日暖阳下,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袁庄村更显得安静祥和。

袁庄村位于艾庄回族乡东部,处于许昌、禹州、长葛交界,交通便利。过去,因种种原因,村内基础设施薄弱,无集体经济主导产业,群众生活水平较低。2013年,该村被确定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774人。如今,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所有贫困户均已脱贫,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容村貌大变样

走进袁庄村,一条宽阔的柏油主路呈现在面前,黄线、斑马线等交通标识规范、醒目。而村里,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将各家各户连接起来。

“这是去年我们多方筹资修建的。”记者采访时,袁庄村第一书记陈浩勇感慨地说,时至今日,他仍记得袁庄村第一任第一书记刘军伟向他描述的该村以前的情景:村中只有主路是水泥路,通往村民家中的小路都是泥路,入眼皆是破败的房屋、成块的荒地和随处可见的垃圾。

让群众告别出行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成为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共识。“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修路。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水泥路入户的目标。”

“当时,我们就想着出行条件改善下就行了,没想到如今变化这么大。”袁庄村文书董月安说,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一改将垃圾堆到门口的陋习,自觉将垃圾倒到垃圾箱中。

安装路灯、整修道牙、建设村民大舞台……最让村民感到欣喜的是文化广场的修建。文化广场所在地本来是一个遍布垃圾的废坑,夏季臭气熏人。“2017年年底,我们开始整治这个深坑,仅填埋就花费了十几万元。”陈浩勇说,文化广场建起来后,他们又在周围安装了电子屏、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设施。“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村民活动的主阵地。”

村民走上致富路

村容村貌改变了,如何让这个集体经济几乎一片空白的村庄走上致富路,成为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思考的主要问题。

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4380元,没有集体收入,也没有经济合作组织。利用第一书记经费,陈浩勇联系购买了四台大型拖拉机、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小型拖拉机。这些机器在麦收季节便会派上用场。“外村用这些机器收割小麦,一亩收费60元;本村村民使用,一亩收费50元。租金全部作为村集体收入。”陈浩勇说,此外,袁庄村有掌握食用菌种植和档发加工技术的村民,他们决定以此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在这儿干可好,时间自由,也不耽误回家做饭,每天有百八十块收入。”当日,在脱贫带头人袁德欣家,村民边莲萍和十几个工友正忙碌着。在袁庄村,像袁德欣一样从事档发加工的村民还有8户,共带动本村和周边村庄170多人就业。

在该村香菇西瓜绿色种植基地,村民袁建立正查看菌棒培养情况。他从事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已有6年。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他建起了30座大棚,免费给贫困群众使用,并对香菇成品进行统一回收。不少贫困群众因此走上致富路。

美丽乡村入画来

“让我的‘炮’回来吧,放那儿也没用。”袁庄村幸福院里温暖如春,87岁的村民袁喜增和63岁的村民袁付刚正在下棋。幸福院的房间里,空调、电视等一应俱全,还有可以临时休息的床铺。“冬天在村里的十字街口下棋很冷,这里可暖和,我就住在附近,经常来。”袁喜增老人说起如今生活的变化,满面笑容。

去年,利用村中无人居住的废弃房屋,村“两委”干部和第一书记组织建起了幸福院,成为村中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物质建设重要,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不可忽视。”今年3月到袁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姚向峰说,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在文化广场上建起了村民大舞台,还建设了图书阅览室、红色网络家园等。在图书阅览室里,除了各种图书外,东边墙壁旁还整齐地摆放了6台电脑,方便村民上网查阅资料。

此外,每年春节前夕,趁着外出村民回村的机会,他们还会组织村民举办农民运动会,拔河、投篮……热闹非凡。

为让袁庄村的发展更加科学、规范,2018年11月,陈浩勇请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的教授对袁庄村的定位等进行了规划,于去年4月制定了《许昌市建安区乡村振兴袁庄示范区规划设计》,对袁庄村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袁庄村进行了分区设计和植物设计。“我们打算在寨河边建设乡愁一条街,并发展静脉园、采摘园等,带动村子发展。”陈浩勇说。

“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把脱贫攻坚这段历程详细地记载到村志中,让后人都了解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袁月安说,他相信,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袁庄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