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铜系青蓝釉 为“万彩”钧窑增添时代色彩

2021-01-08 16:35:54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右)向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左)介绍铜系青蓝釉在钧瓷作品上的应用技术。 记者 牛书培 摄

铜系青蓝釉梅瓶

钧窑铜系青蓝釉

日前,由河南大学、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禹州市人民政府、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作为支持单位,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和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承办,中原陶瓷文化研究院、禹州钧瓷文化博物馆承办的“钧窑铜系青蓝釉研讨会”暨“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开幕式在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隆重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对铜系青蓝釉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那么,什么是钧窑铜系青蓝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是不是可以人为控制釉色?

什么是钧窑铜系青蓝釉?

对于一件钧瓷作品来说,真正能感动并给以我们强烈震撼的,究竟是器型的华美还是釉色的瑰丽?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钧瓷属色釉瓷的范畴,但又与一般色釉瓷不同,是以色彩的丰富和意境的深邃独步瓷林的。

而钧窑铜系青蓝釉,是继钧窑铁系青蓝釉、钧窑铜红釉之后钧窑工艺乃至中国陶瓷科学的新创举,在更广阔的色彩体系上彰显钧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象美学风格。铜系青蓝釉承继了古典钧釉铜元素高温还原呈色的工艺传统,但较之铜红釉,铜系青蓝釉发青、发蓝、发绿,色彩饱满,幽蓝幽绿,厚重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予人一种安静沉稳、典雅高贵的审美愉悦感。近观铜系青蓝釉烧制的钧瓷器物,釉质、釉色颇具金属质感,青、蓝、绿色中交织铜红釉,釉色质感深沉幽雅,兼及铁锈斑、金斑、银斑、石锈斑、雀眼、蘑菇斑等,更能生发出非点斑工艺的自然虹彩。在松石蓝主色调之外还可以呈现出孔雀蓝、孔雀绿、宝石蓝的奇妙窑变釉色。钧瓷整体器物呈现出沉静幽雅、古朴浑厚的高贵质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创造了钧窑铜系青蓝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孔相卿通过创新钧瓷技艺,创造出了铜系青蓝釉这种新的钧窑色系,开拓了钧瓷发展的新境界。铜系青蓝釉的创烧由孔相卿完成,却并非由他而始。

“我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其他匠人埋头烧窑时候,同为匠人的孔相卿父亲孔铁山一头扎进实验室,恶补无机化学、矿物学、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这深深影响了孔相卿。孔相卿在恢复、传承和创新钧瓷技艺的过程中,多了几分科学的思考。铜系青蓝釉的研制成功,是以孔相卿先生为代表的当代中原陶瓷工匠对陶瓷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发明创造,将钧窑美学史乃至中国陶瓷美学史引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

创新设计烧制钧瓷的液化气梭式窑炉,孔相卿实现了对窑温的精准控制,解决了钧瓷烧制“十窑九不成”的难题。自学矿物学和地质学,动手采集优质陶土和釉质原料,孔相卿“观千剑而后识器”。如今,他手一摸,眼一瞅,就能知道原料的品质;双眼一看,胳膊伸进釉质缸里,再一搅,就知道这釉质能用于呈现什么样的色彩。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创窑口仿烧北方古陶瓷开始,历经30年的艺术构思、工艺改进和技术沉淀,2008年,孔相卿的钧瓷大师工作室正式开始研发、烧制铜系青蓝釉。

但他绝非一味仿古,“烧制铜系青蓝釉归根到底是一种创新”。上釉后,待素坯充分吸收釉质,就到了最关键的烧制阶段。铜系青蓝釉,是以铜矿石为主要成分的釉质在高温下还原反应的结果,控制好窑温和气氛非常重要。孔相卿借助于计算机,通过编程来控制气体燃料和氧气的注入以及窑内温度的变化。运用了计算机、自动阀门和温度传感器之后,孔相卿对窑温的控制可以限制在3摄氏度的误差内。

终于,2011年,孔相卿研烧成功了铜系青蓝釉,不再是“天然偶得”,而是实现了可以预控“窑变”方向的烧制技艺。

钧窑铜系青蓝釉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工艺创造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有风格,在我国众多窑系中独树一帜。纵观钧窑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从始创的天青、月白红斑器到里兰外红的宫廷官窑器,从“炉钧花釉”到共和国的“窑变红釉”,从钧瓷新工艺(红色官窑)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新的工艺和技术的注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工艺,不断地更新其内容。

而钧窑铜系青蓝釉的成功研制,解决了世界陶瓷史上铜红釉、铜青铜绿釉同窑还原火烧造的科学难题,营造出更具覆盖性、更宽广的陶瓷色彩体系,是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工艺技术创造。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晓岗教授认为,“铜系青蓝釉”的出现,开辟了钧瓷美学的新天地,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美的元素,是中原文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监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玉骉高度评价钧窑铜系青蓝釉的新成就,认为铜系青蓝釉创烧成功是孔相卿及其团队对钧瓷窑变现象发现、认识、实践的结晶,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估量。

《钧窑铜系青蓝釉》: 致力理论总结陶瓷工艺新创造

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王洪伟博士历经近十年的跟踪调查访谈和田野实践,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孔春生合著的《钧窑铜系青蓝釉》日前斩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该年度艺术学科研究成果唯一的最高荣誉奖。《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约55万字、300张器物彩图,图片均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的作品,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历史渊源、工艺基础和美学特质。

“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浓缩了《钧窑铜系青蓝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的菁华,100多件铜系青蓝釉器物,集中展现了钧窑铜系青蓝釉之松石蓝、之宝石蓝、之虹彩、之金斑、之金绿、之青铜绿及其微观影像,呈现出铜系青蓝釉幽蓝幽绿、绚丽多彩的美学世界。

河南是一个艺术陶瓷大省,据不完全统计,艺术陶瓷品种就有14个之多。中国陶瓷文明的杰出创造和成史在册,个中艰辛磨难,非常人所能感同身受!王洪伟教授历经10多年的田野调查、身体力行的烧造实践和书斋式爬梳写作,和孔春生大师合著的《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标志着铜系青蓝釉的研究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