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界石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

摘要:

静宁县界石铺是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主要地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红军陕甘支队在界石铺 “三天两夜” 的宿营以及三大主力红军以界石铺为中心的大会师,沉淀了珍贵的红色资源。其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朱德、彭德怀等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和杨勇、杨成武等47名上将以及161名中将、千余名少将曾在静宁夜宿或战斗。界石铺在中共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3月3日,“建党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报道组来到静宁县界石铺,追寻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的红色足迹。

界石铺:三军过后尽开颜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馆“印象厅”,墙壁上雕刻着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手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讲解员张婷满怀激情地说,“这首词,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由通渭进入静宁途中所作,当时长征即将结束,诗中字里行间激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壮志豪情。”

纪念馆前的主题雕塑,以“中”字为基本造型,突出界石铺在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中心基点”作用。而红军战士的铜像恰好站在基点位置上,中线寓意长征之路,这些红军战士仿佛从历史的时空隧道走过。一根五角星的日晷指针,分9节,通高15米,寓意1936年9月15日中央发出的关于界石铺战略地位的第一份电文。电文指出:“四方面军宜在五天至七天内以主力出至隆德、静宁、会宁、定西大道,控制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迟则界石铺通渭大道有隔断之虞。”

讲解员张婷介绍说:“主题雕塑的寓意是‘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是以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刻着红军有关界石铺的电文,外圆面雕有红军长征会师的欢庆场面。主题雕塑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每一天,随着时间的变换,日晷的投影依次指向内圆雕刻的红军不同时期关于界石铺的电文,把历史与现实一次次串联起来,也把长征精神一遍遍温习。

红军楼:战火纷飞鱼水情

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我们被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艰苦卓绝的岁月。

1935年9月27日,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通渭县榜罗镇时,决定“以陕北苏区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2日,红军占领通渭后,蒋介石急调十万大军在西兰公路、六盘山地区布置两道封锁线。红军于当地补充粮秣之后,为迅速越过西兰公路,当夜凌晨3时紧急离开了通渭县城。

陕甘支队所辖的三个纵队分3路向静宁县界石铺推进。10月3日,右路一纵队进入静宁县四河乡的水岔,途经麻岔、四河、红寺,宿营于界石铺祁岔村的冯家大庄。右路三纵队到达朱家山、水鱼、上河一带宿营。中路二纵队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由叶剑英、邓发、张经武、蔡树藩、罗瑞卿指挥。中央领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杨尚昆、张云逸、邓小平当晚宿营界石铺,住在界石铺街道北面一户较富有的张家小院。

因为红二十五军之前奠定的基础,陕甘支队到达界石铺一带时,远远看见红军过来,当地群众纷纷欢迎红军的到来,红军也每天到街上给群众扭秧歌、说快板、演文艺节目。

10月4日上午,红军侦察得知,从西安方向驶来的10余辆汽车,满载着国民党当局给毛炳文部运送的粮食、被服、鞋袜等物资即将从附近经过,便立刻组织了一个连的精干力量,埋伏在高家堡到界石铺之间的公路旁。正午时分,10多辆辎重汽车毫不知情地开进了红军包围圈……

这一仗,红军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全部运到了界石铺总队。尽管当时红军缺吃少穿,可红军仍然把一部分物资分给了穷人。

“据老红军和当地群众回忆,那天,红军在当地一座名叫庆圣楼的一戏楼前召集来了1000多名群众。肖华、邓颖超等先后在戏台上演讲,向老百姓们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主张。”静宁党校教授李忠良指着纪念馆珍藏的一张张老照片如数家珍,“善良的老百姓记住了红军的恩情,并将这种感情反映到戏楼上。从这以后,他们就将庆圣楼改为‘红军楼’。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又在楼前立了一座石碑,记录下这段难忘的历史。”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

据说,蒋介石获悉毛泽东到达界石铺的消息后,十分震惊。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决定转移“剿匪”大本营到西北,兼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张学良兼任副司令,企图对付已经北进到六盘山附近的毛泽东。这天,蒋介石问张学良,“毛泽东现在到了哪里?”“据侦察,在界石铺。”张学良回答。蒋介石闻言,心中直犯嘀咕,又问道:“哪两个字?”

“界限的界,石头……”张学良突然觉得这地名一说出口有些别扭,怎么这地名和蒋委员长同名,又连忙解释说:“这个地方属甘肃省静宁县,大概是静宁与会宁的分界地点,所以才这么称呼。”

“把毛泽东撵出那个地方再打。”蒋介石对毛泽东竟然踏脚在与他名字谐音的地方感到愤慨和不能容忍。

此时,在界石铺的毛泽东也察觉到了这个地名与“蒋委员长”同音,他笑着在街石上连跺三脚,说:“我们踏上了蒋介石的脊梁骨,再用劲一踹,他就要趴下了。”

彭德怀等人都笑了,也在街石上跺跺脚,跨步而过。

“红军娃”:长征精神永不灭

“红军楼”前,有一组栩栩如生的雕塑群,无声地讲述着当年红军长征过界石铺时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场景。其中一位个头矮小、满脸稚气的“红军娃”让人注目。他的原型,就是静宁籍红军——余新元。

讲解员张婷告诉记者,今年90多岁的余新元,现为辽宁省军区鞍山军分区干休所正师职离休干部。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阅兵仪式上,余新元是老兵方阵中的一员。

1923年,余新元出生于静宁县界石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那年,母亲因被土匪追逼跌入深井丧生,两个妹妹活活饿死,父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弟靠给地主放羊为生。1936年秋,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红一方面军西征到达界石铺一带,红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仁义爱民的优良作风让界石铺的劳苦大众为之神往。当时,年仅13岁的余新元满怀家仇国恨毅然投奔红军,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战争年代,余新元浴血奋战,先后参加了平型关、狼牙山、百团大战等大小战斗500多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荣立7次战功,被授予“抗日战斗模范”称号。在一次战役中,他失去半个脚掌,至今仍靠假肢行走。

1981年,58岁的余新元离休后,他许下一个诺言,余生干好一件事:永远保持红军本色,学习宣传雷锋精神。在离休后的30多年中,他先后去过4个省10多个城市,作报告4300多场,听众达400万人次,总行程超过“二万五千里”。

“界石铺作为红军三大主力静会地区会师的‘中心之有利基点’, 既在辖区实现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又确保了红军一、四方面军在会宁的会师、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的会师;既是大会师的前哨之地,又是大会师的后方基地;既是中央与各方面军之间的联络枢纽,又是各方面军之间纵横联络的通道。”李忠良教授侃侃而谈,在红军长征过静宁期间,共256名热血青年参加了红军。

礼赞红色静宁,致敬红色土地。李忠良说:“长征将士的英雄足迹,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矗立在静宁大地上的精神丰碑。”在他看来,每一个红军故事都是静宁人民艰苦创业的教科书,每一处遗址遗迹都是静宁人民创新发展的精神宝藏,每一位先辈的光荣事迹都是静宁人民砥砺前行的向标。“这些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在静宁人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过程中,发挥着方向引领、凝心聚力、振奋斗志的作用。”(记者 张国华 尚德琪 沈丽莉 顾丽娟 朱宇鲲)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