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打好就业“扶贫牌” 疏通群众“致富路”

——我市就业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回眸

摘要:

求职者在我市开展的扶贫日活动上挑选岗位。 (资料图片)


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致富之要,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增收方式。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市就业创业扶贫硬仗指挥部办公室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就业扶贫为抓手,把稳定就业作为推动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加大就业创业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拓宽贫困劳动力增收渠道,打好就业“扶贫牌”,全力推动就业创业扶贫工作,蹚出了一条就业扶贫“致富路”。

一张亮丽成绩单

全市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5个县(市、区)均为非贫困县。建档立卡之初,认定贫困村193个,贫困户5.2万户,贫困人口17.43万。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年底,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累计脱贫5.2万户17.4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4.41%降为0。其中,2020年,脱贫3946户8728人。

我市通过开展贫困劳动力调查摸底,初步统计全市17.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中,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人员约11.2万人,其中未脱贫和已脱贫享受政策贫困劳动力4.3万人。全市各级人社部门坚持劳务协作输出就业、就地就近吸纳就业、居家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中介组织介绍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6种就业途径,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8.4万人,其中享受政策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3.2万人,统计16岁至60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应就业尽就业”。

三举措破解就业扶贫难题

我市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采取“稳岗”“送岗”“拓岗”等多种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稳岗”:积极落实政策,全力稳定企业用工。稳定就业岗位是保障社会大局的“稳定器”。2018年以来,我市人社部门持续下大力气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用“真金白银”支持稳岗就业,出发点是让企业得发展、让经济活起来;落脚点是要让百姓得实惠,拥有更多获得感。

确保落实各项政策。市人社局通过广播电视台、报社、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措施,印发6万份许昌市人社部门扶贫政策措施明白卡,把享受就业扶贫、社保扶贫等18项政策的申报条件、申报流程、补贴标准等进行梳理汇总,面向各类企业和贫困人员发放,提高政策知晓度。

2018年以来,市人社局累计发放吸纳就业补助、创业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培训生活费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共计7181余万元。

稳定现有企业岗位。为给企业纾困,稳定现有企业岗位,市人社局为企业减征养老、失业、工伤3项社会保险费7.68亿元;为820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资金2.62亿元,稳住了企业、保住了岗位,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也就有了基础和载体。

返乡创业吸纳就业。我市坚持把返乡创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政策推动、园区带动、项目驱动,鼓励更多“能人”返乡入乡创业,创办更多市场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创业带贫效应。

2018年以来,全市共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8个、示范项目35个,发放奖补资金300余万元。

“拓岗”:拓宽转移渠道,精准帮扶促进就业。“2018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外输和内引’并重原则,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企业用工潜力,帮助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 另一方面,积极与市外企业对接,加大劳动输出力度,双向发力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对外强化劳务输出。我市主动对接市外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劳动力输入地,分别同浙江省绍兴市、温州市、义乌市等签订跨区域就业合作协议,摸清外地企业用工需求,联系省级人力资源公司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布省外岗位信息10万余条,实现贫困劳动力县外务工9916人。

对内强化送岗服务。市人社局充分发挥市域内民营企业多、用工需求大的优势,推出线上就业扶贫“春风行动”,通过“i许昌”App、许昌公共就业网等,推出求职招聘专区,实现“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累计发布就业岗位信息近10万条。对于不便通过线上获取岗位的,市人社局开通“流动招聘车”,印制岗位信息,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累计发布省内外招聘信息164期。全市各级妇联共举办30余场女性专场招聘会,为28815名妇女提供免费服务,发放宣传资料31800余份,成功介绍6582名女性就业。

挖掘储备一批岗位。市人社局积极挖掘民营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实体岗位需求,为贫困劳动力储备岗位3000余个,对有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力承诺“不挑不拣,五天上岗”。

“送岗”:加大岗位投入力度,精准兜底安置就业。我市坚持把抓好公益性岗位设置作为解决特殊贫困群体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持续加大“输血式”就业帮扶力度,保证了特殊贫困劳动力持续就业增收。

加大岗位投入力度。从2017年开始,我市不断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无法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尤其是面对疫情防控需要,统筹运用就业补助资金、县级扶贫资金、光伏发电收益、社会企业捐赠等,持续加大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原则上全部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仅2020年,县、乡两级就投入2282.3万元用于安置4736个乡村公益性岗位。

开发公益性岗位。按照“按需设岗、一岗一人、动态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我市科学确定公益性岗位数量和类别,结合疫情需要,在原有的保洁、保绿、道路交通等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新开发了防疫消毒、社区巡查、卡点值守等乡村公益性岗位,目前累计安置贫困劳动力14772人。

加强岗位管理。市人社局指导各县(市、区)制定出台了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制度,明确设岗要求、岗位管理、薪酬待遇等内容,坚决杜绝公益性岗位设置不精准、轮流坐庄、变相发钱等问题,并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安置就业人员开展了业务岗位培训,累计组织99班次,共培训8991人,切实提升了公益性岗位设置精准性和管理规范性。

四举措加快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自2018年以来,市人社局从4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全市就业扶贫工作,确保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市人社局主要负责人每月两次参加全市扶贫工作例会,加强与扶贫、残联等部门的对接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工作力量整合。县(市、区)人社部门与扶贫部门联合下文,把乡镇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工作力量调动起来,把培训工作与其他扶贫工作同安排、同实施、同督查。各级扶贫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培训政策,发布培训信息,组织动员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形成推动技能培训的工作合力。

——认真调查,夯实台账。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和培训意愿,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按照省人社厅要求,在统计填报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统计表的同时,市人社局专门增加了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调查统计表,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培训意愿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实名信息台账,由贫困人员签字确认。对此,具体做法是先自上而下,从市扶贫办信息系统导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人员信息,分解到各县(市、区),县(市、区)再分解到乡、村,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逐村、逐户、逐人核查,对信息补漏勘误。之后,再自下而上,村、乡、县、市4级逐级汇总,做到信息准确、同步。

——精准实施,确保实效。在培训方式上,市人社局采取以村为单位、辐射周边、驻村培训的模式,着重选取贫困劳动力相对集中、村民培训意愿强烈的乡、村先期开展培训,打造培训示范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真正把培训课堂办到“家门口”和田间地头。为提高培训质量,市人社局建立了三级监督体系:一级监督即培训机构对日常开班培训的监督,二级监督即乡镇人社所对培训跟班监督,三级监督即县(市、区)人社局抽查监督。

——开展帮扶,促进就业。市人社局开创了“培训+就业”打捆招聘模式,每期培训班结业,随即安排举办精准扶贫招聘会,现场发放招工信息,对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直接推荐岗位。我市与22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跨区域就业合作关系,打造转移就业“四环路”,即:动态更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直接送村进户到人,建立市内转移就业“一环路”;与郑州、漯河、平顶山等城市互通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建立省内转移就业“二环路”;定期与无锡、西安、苏州等省外城市开展企业招聘交流和人才引进活动,建立国内转移就业“三环路”;积极与省对外劳务合作公司对接,建立出国就业“四环路”。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市人社局将继续保持工作定力,全方位促进广大群众实现就业增收、致富。”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