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星火燎原——百年党史中的“许昌印迹”之一

摘要:

(一)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打开历史长河的时间“闸门”,翻阅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回望百年前的中国,长夜如晦、屈辱如山,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积弱积贫、满目疮痍,九原板荡、百载陆沉。彼时的许昌亦是如此,广大工人、农民“为奴隶、为牛马、为羊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禹县瓷窑,工人每天工作16小时,三更起、夜半归;三峰山煤矿,工人闷在矿井、身曲如猬,四肢匍匐、颤颤巍巍;许昌卧狗堂义地、三峰山北角下,乱葬坟岗、白骨累累……

严酷的社会现实,萌发了奋起反抗的种子;晦暗的神州大地,点燃了救亡图存的心火。

(二)时间是真理的忠实听众,一切嘈杂喧嚣都会湮没在时光的尘埃里,一切真知灼见都将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上。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把戴了几千年的皇冠打落在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让无边的黑暗有了光亮,中国前进的道路豁然开朗。

许昌地处中原,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

“横槊赋诗意飞扬,自明本志好文章。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1918年8月,毛泽东、罗章龙途径许昌,合作了这首《过魏都》,追古怀今、赋诗明志,在许昌留下了革命先驱关注社会、传播进步思想的足迹。

(三)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1919年,因巴黎和会外交斗争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许昌的爱国师生、工人和市民群众迅速响应,举行集会、组织游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

“不是穷人的命运不好,更不是命中注定的,是军阀、资本家、地主把我们剥削穷的。我们用血汗创造的劳动成果被他们占有了,这是世界上最不合情理的事情。”1919年秋,禹县县城西大街城隍庙大戏楼上,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萧楚女激情讲演。

这次演讲是马克思主义在许昌的较早传播,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革命热情。当年农历腊月初八,禹县学生联合分会300多名师生员工举行游行,沿街张贴标语,高呼革命口号,占据戏台、当众演讲,震动城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四)“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

1921年7月,一叶红船从嘉兴南湖驶出,引领一个民族书写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绚丽日出,荡涤风雨如磐的暗夜,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1921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员李震瀛途经许昌,在京汉铁路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1922年春,京汉铁路许昌车站筹建工人俱乐部,并在年底建立工会组织,向工人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

1923年2月,许昌车站300多名工会会员踊跃参加了二七大罢工,扩大了党在许昌的影响,提升了工人群众的觉悟,为党组织在许昌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虽然二七大罢工遭到了残酷镇压,但工人阶级的英勇抗争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坚定了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

同时,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望大大提高了,并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

这个时期,《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籍、报刊开始在许昌出现,马克思主义在进步师生和工人中逐渐得到了传播,为党组织创建、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五)“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长葛市老城镇第十四初级中学,这座始建于1906年的“许长公立中等蚕桑实业学堂”见证了许昌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

1923年,河南青年学会会员汪涤源到这里任教,向师生介绍《马克思传》《中国青年》等进步书籍,并于1924年年底建立长葛县共青团组织。

1924年寒假,在开封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的中共党员霍树中,与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孟炳昌、李友三等回到家乡长葛进行社会调查,先后发展黄梅岭、高玉杰、崔南山等10多名青年学生入党,并建立了许昌最早的党组织——中共长葛党小组。

中共长葛党小组的成立,对许昌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一座小楼,深藏一曲红歌。

走进中共豫陕区石固南寨支部委员会旧址,砖木结构的小院、青砖青瓦的小楼、大红色的木质门窗,处处彰显着古朴与沧桑。

1925年,受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派遣,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共产党员郭安宇到许昌、长葛、禹县交界处的商业重镇石固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

“黑、黑,贫民的煤炭,地主的黑心,黑、黑一个样;白、白,贫民的白骨,地主的白银,白、白一个样。”一本贫民课本,是郭安宇交给新党员的入党凭证,揭露了反动势力的罪恶,激励着党员的革命意志。

在这里,郭安宇先后吸收进步教师孙益三、戴善同、张昂轩、陈子林等人入党,并于1925年10月成立了许昌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石固南寨支部。

第一个党支部为什么在石固诞生?石固位于三县交界处,反动势力的统治相对薄弱,革命风险较低;郭安宇的家在石固附近,开有中药铺,他对这一带的环境比较熟悉,以中药铺伙计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十分便利;石固素有“小上海”的美誉,外来经商人员有5000多人,人口流动性非常大,各种社会活动广泛,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

(七)“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起烈火。”

革命的圣火从石固点燃,以燎原之势在许昌燃起熊熊烈火。很快,党组织便在许昌遍地开花。

1925年11月,肜德忱受上级委派到许昌加强党的工作,并于1926年1月接替郭安宇,负责石固南寨党支部的工作。经过反复讨论,肜德忱认为党组织应向许昌县城和郊区发展,逐步使农运、学运密切结合。

1926年11月,为加强党对豫中地区的领导,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张景曾到许昌,在许昌县城内衙前街9号张鸿镇家建立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肜德忱任书记,办公地址设在碾上村的吴中甫家。

这是党在许昌建立的第一个管辖许昌、长葛等地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共辖碾上党支部、戴庄党支部、长葛党支部、省立许昌十四中党团支部和石固南寨党小组,隶属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

(八)“没有干柴和枯草,星星之火也只能熄灭。但是只有干柴和枯草,没有火种,也不能有漫天大火。”

一个个党组织就像一颗颗火种,迅速在许昌大地点燃了革命运动的漫天大火,积极领导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逐渐成为领导许昌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力量。

五卅运动爆发后,许昌10万余名工人、农民、学生、商人参加反帝斗争,党的影响和威信进一步提高,为以后组织领导大规模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五卅运动让党进一步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党派出力量发动和领导农民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许昌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农民协会会员达5.3万人,组织农民自卫团2.5万人,拥有步枪800支。

1926年3月,许昌县农民协会成立,是河南省成立较早的农民协会。自此,许昌的农民运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共许昌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后,决定在县城西北的司堂、西南的长村张等反动统治相对薄弱区域,成立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推动许昌县农民运动全面开展,同时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支持了国民革命军,促进了第二次北伐战争的胜利。

(九)“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

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军胜利进军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无数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惨遭逮捕、屠杀,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损失惨重。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我们分散了,肩负着这些工农革命重大使命而分散了,向全国各处深入,向全国的工农深入。我们铁的拳头,都高举着猛烈的火把。”

有人从许昌出发,奔向更广阔的天地,高擎党旗斗争——

郑义斋被调往上海中央机关,后被誉为“红色理财专家”,于1937年3月壮烈牺牲;

汪涤源先后在武汉、信阳组织开展农民运动、革命活动,1928年6月被杀害时年仅28岁,其兄弟4人有3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肜德忱因患重病遵从组织要求回到家乡新野休养,身体稍有恢复,便又投身革命,1931年3月28日被枪杀于开封市鼓楼街,年仅29岁……

有人扎根家乡,矢志不渝革命,鲜血染红故土——

面对白色恐怖,国民党一大元老、中共党员宋聘三信念坚定、不避艰险,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武装,于1929年1月被诱捕,并惨遭伤害;

霍树中支援农民暴动、发展青年武装,被叛徒出卖后被捕,1931年2月8日被杀害时年仅26岁;

1927年12月,黄梅岭因叛徒告密被逮捕,在狱中积极组织开展对敌斗争,1932年8月20日被敌人杀害时年仅24岁……

不同的人生轨迹,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下,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瘁立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在生命最后一刻同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彰显共产党人对信仰的无比坚定。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有了这些偏向荆棘而行、不惜向死而生的共产党人,星火一经播撒,便成燎原之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