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网 > 县区 > 魏都区 >正文

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的魏都实践

——魏都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综述

2021-06-23 08:41:35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许廷合 通讯员 杨晓鹏

我要分享:

摘要:

魏都区通过项目化运作,畅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渠道。图为育才社区于近日举办手工艺品义卖活动,所筹资金用于帮扶困难儿童。 许廷合 摄



“区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社区建设经费、1383万元社区运行经费”“以公约管人管事,推动有序高效治理”“通过众筹项目筹集资金和各项资源,让公约行动和公益项目可持续”“建立居民参与机制,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2019年3月,民政部确定魏都区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由此催生了魏都区一幅幅“开展微公约治理行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生动画卷。

两年多来,该区紧扣“微公约治理:社区治理精细化机制创新”实验主题,以解决社区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目的,以制度创新为抓手,突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社区治理机制更加完善,自治功能得到增强,社区服务日益专业化、社会化,基层党组织作用越来越强,社区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让辖区居民也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样本1】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激发居民自治动力

【案例】“原来的社区办公场所是和物业在一起的二层小楼,面积还不到300平方米。”游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刘艳红介绍,“现在搬了新居,新的办公场所便民服务中心面积是以前的2倍,并且按照‘一有七中心’的标准打造,群众办事也越来越方便了。”

刘艳红说,之前由于办公条件有限,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社区想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只能向小区借场所。

从原来面积不达标的老办公地点,搬迁至现在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变化的不仅是社区办公场所,还增添了服务为民的“本领”。记者在现场看到,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位于市区文峰路鼎鑫丽景苑小区内,一楼“一站式”服务大厅里设置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退役军人等多个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同时,按照“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的原则,新址还设置了志愿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红色议事厅等功能室。

【做法】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端,也是为民服务的最前沿。两年来,魏都区“突出党建引领、坚持服务导向、整合资源下沉”,全力打造建设基层服务群众的终点站,让社区成为党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魏都区共88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50个,农村社区38个。近年来,区财政每年列支1500万元社区建设经费、1383万元社区运行经费。该区通过新建、改建、规范提升等方式,以“一有七中心”标准提升社区阵地,截至目前共规范提升社区60个。同时,该区强化资金保障,建立了“三岗十六级”社区干部薪酬体系,并每年按照一定比例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转岗事业编,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阵地建成后,居民们有了活动场所,有了跟社区干部近距离沟通相处的平台,各种矛盾发生率大大降低,各种政策宣讲更加便捷。”刘艳红告诉记者,如今,阵地改造成效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更亲近了,大家共建家园的热情也更高了。

【样本2】公约行动全域开花,释放居民自治活力

【案例】在魏都区北大街道办事处八一社区,家庭医生的定期上门让辖区居民吃下了“定心丸”。

八一社区市人民医院家属院建于2001年,有154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小区总人口的21%,80岁以上老人有25人,子女不在身边的有20户,部分老人日常生活无人关注和照顾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该小区内在职和退休的医务工作者有近60人,尤其是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愿望很强烈。

怎么办?该社区工作人员霍霞飞介绍,以前社区里也组织义诊活动,但是举办时间既不固定,服务重点又不突出,居民参与的热情不高。针对此种情况,八一社区发动热心居民组建“医路陪伴”公益志愿团体,利用座谈会等形式探讨制定团体公约,服务时间、服务重点、服务形式等由居民自己进行约定。《家庭医生公约》正式出炉后,10名团队成员都在公约上认真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做法】微公约治理行动,是指社区党组织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引导微群体组织起来,将道德规范和法治规则嵌入大家所认同的微公约,通过自治程序使微公约运转起来,微群体自我解决问题、自我满足需求,促进社区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社区源头治理。

作为探索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路径,自2019年以来,该区根据社区各自特点和居民意愿,制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微公约,共计3大类369个微公约,其中志愿服务公约285个、成员行为公约19个、公益金众筹公约65个,涵盖老年人互助、青少年帮扶、助残服务、楼道治理、车辆管理等多个领域。各具特色的居民公约,从源头上、基础上完善和深化了居民自治,走出了一条“魏都模式”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之路。

【样本3】引导居民当家做主,提升居民自治能力

【案例】炎热的夏天,魏都区西湖社区煤机总厂北家属院的居民终于不再闹心——小区院子经过改造提升后,换了新颜。“以前路面坑坑洼洼,路灯不亮,特别是天气热了,小区里下水道不通,气味儿难闻。现在好了,路平了,灯亮了,人也舒心了。”居民赵增亮说,“看着老旧小区变美了,大伙儿特别感谢小区党支部。”

作为破产企业家属院,煤机总厂北家属院居民在小区党支部的推动下选出院委会,实现了小区大小事的自治共享,并制定小区文明公约,推动形成了小区长效管理机制,让这个老旧庭院焕发出了新活力。

作为小区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维护小区的环境卫生现在已成了赵增亮的“必修课”。“过去环境脏、没人管,住着心气也不顺。现在小区改造得这么好,我们就绝不能让小区回到老样子。”他说。

【做法】煤机总厂北家属院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通过“小区卫生自我管理”,在引导居民当家做主上作了有益尝试。这样的努力,在魏都区各社区不断上演。

自实验区创建以来,魏都区居民自治能力快速提高。该区以“公约治理”为载体,将居民参与机制植入“四改一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和日常生活,深入开展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探索出社区微公约、社区问题解决、社区公益项目、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积分兑换、社区资源整合、社会反响、制度创新等八张结构化的成果清单,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

对标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魏都区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联合民政部社区建设顾问组专家成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伟东,创造性地成立了社区工作研究中心,每年对全区社区工作者进行实务能力培训,并连续两年举办社区公益项目创投大赛,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持续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个个和谐美丽的社区,成为魏都区崭新的城市名片;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见证了这座城区的温度与情怀……在通往更加幸福的路径上,魏都区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建设中不断向远方延伸。


责任编辑: 连甲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