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黄褐釉三足陶仓: “揭秘”古人的储粮智慧

2021-09-08 08:26:04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毛迎

我要分享:

摘要:

汉代黄褐釉三足陶仓 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民以食为天。


在当今这个时代,食物充足,大多数人都不需要考虑储存粮食的问题。如果时光倒流到汉代,人们的口粮该如何储存呢?许昌博物馆二楼展出着一件汉代黄褐釉三足陶仓,它或许能帮我们了解一下汉代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汉代黄褐釉三足陶仓, 体现汉代高超的制陶工艺


高38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22.1厘米。直口、圆唇、斜肩、深腹,腹部饰几组弦纹带,大平底,下附三熊形足……许昌博物馆二楼展出的这件汉代陶仓看上去颇为精致,它通体施黄褐釉,釉层清澈透明,釉面光泽明亮,品相完好。


“这件陶仓釉色光亮,历经2000年无伤釉、蚀釉现象,仍表现出汉代釉陶器的特色,非常难得。它是一件典型的汉代陶仓造型,体现了汉代高超的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陈文利表示,施釉的陶仓最早出现于西汉的墓葬,随着釉陶烧制技术的日益成熟,东汉时期广为流行。釉陶器用普通陶土作胎,表面施以铅釉,在约700℃的温度下烧制。光彩美丽的釉层可以有效保护器胎,同时也具有美观的装饰效果。因釉中含着色剂的不同,烧成的陶器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两汉时常用铜和铁做着色剂,铜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则使釉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其中绿色釉最为常见,黄色釉或黄褐色釉次之,多色釉则非常少见。


除了靓丽的釉色之外,釉陶器在造型上也很追求艺术效果。因为烧制过程较为复杂,且多作随葬品使用,其制作技艺和艺术水准都比普通的陶器要求更高。


“以陶仓为例,其造型往往仿照地面类储存粮设施的式样设计,仓身、仓盖、仓顶等构件具备,同时为达到美观的目的,在仓身等处会加上适当的装饰点缀,像弦纹、水波纹、云纹等是常用的装饰线条。从整体上看,陶仓等釉陶器在器型设计、线条使用和装饰内容上往往风格凝重,端庄古朴,雄伟又不失秀丽,因而受到很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陈文利说。她表示,低温铅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枝奇葩,在此基础上,后来的陶瓷工匠们以高超的技巧和智慧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釉上彩。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黄褐釉三足陶仓完整无缺,玻璃质感强,是汉代釉陶工艺杰出的代表作。


汉代墓葬明器种类多样


“陶仓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明器之一,汉代有‘视死如生’的观念,不仅表现在墓室形制结构模仿现实中的房子,而且在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就是将墓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物品随其一起下葬,使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仍可以享受生前的生活。”陈文利说。所谓明器,就是仿照实物制成的随葬品,种类多样,特别是制作精美的陶制模型明器更为盛行。有仓、灶、井、碓、圈厕、院落、家禽、家畜以及各种造型的人物俑等,几乎包括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实物。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比较安定,冶铁业的发展及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储存农作物的粮仓应运而生,与之相应的是,墓葬明器中各类陶仓比比皆是,反映了当时富足的生活。


陶仓作为明器最早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中,出土地集中在西安、宝鸡、天水等秦人活动频繁的关中地区。汉代之始,陶仓开始逐渐增多。至西汉中晚期,陶仓模型在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已较为普遍,且多伴有井、灶等其他明器。到了东汉,陶仓成为十分常见的随葬品,规模也由单体的筒形或平房形向结构复杂的楼阁形转变。


古时候,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并向往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以物陪葬的习俗。到了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人们逐渐领悟到“人死如灯灭”,用不上什么实物随葬品。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不仅用生时所喜好的物品陪葬,还出现了许多仿制的象征性随葬品,也就是采用替代品陪葬,如汉墓出土的各种农庄、陶楼、陶院落、陶狗、陶壶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日常生活,同时也透露了当时的建筑形式,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明器。而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不是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随葬品在汉代相当盛行。


陶仓屡屡“面世”,反映出汉代农业经济的繁荣


少量的粮食一般储存在罐、瓮等容器中,大量的粮食才会储存在仓里,汉代墓葬中相较秦代出现了大量的陶仓,反映出汉代农业经济的繁荣。


汉承秦制,休养生息的国策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两汉在400多年的时间里,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铁制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促使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粮仓来储藏粮食。


最近在陕西西咸新区大堡子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保存完整的汉代墓葬,在墓葬西侧壁龛内,发现了一个非常罕见的大型陶仓,宽约1米,高约80厘米,体量巨大,而且在陶仓内有满满一仓的粮食,都已经凝结成块。据分析,这些粮食应该是粟,俗称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米。


在汉代乃至史前时期,小米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至今也是主食之一。大量的小米保存在如此之大的陶仓内,且出现在墓葬中,体现了当时的农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通过文献记载,结合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陶仓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人们在修建这些储粮设施时发挥了很多聪明才智。汉代陶仓大多具有仓顶,这样能够起到防雨的作用。陶仓的仓底主要有三种建造形式:平地式、有足式和干栏式,无论哪种仓底都具备一定的防潮湿作用。平地式的陶仓仓基多为夯土台基或土石台基,水分不易浸透。有足式和干栏式底的陶仓都是通过足或柱使仓身远离地面,以防水湿之害。其中干栏式陶仓为我国南方特有的建筑形式,仓房距离地面较高,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创造。《氾胜之书》中提道:“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汉代先民已经认识到了储粮环境如果潮热,就容易生虫变质。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汉代黄褐釉陶仓呈现出“三足鼎立”的姿态,这个细节体现出了古人的储粮智慧。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