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社区旧事(二)废除科举制 兴办小学堂

2021-09-10 17:49:48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许昌教会中学学生合影。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许昌近代中学教育始于清末的许州中学堂。民国成立后,中学堂改为中学校。此后几十年,官办、私立和教会中学纷纷登场。


在时局动荡的民国时期,许昌各中学校在战火中求生存、聘名师、肃校风,省立许昌中学、私立灞陵中学等名校相继出现,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长葛、禹州率先办起小学堂


许昌作为河南历史文化名城,教育事业自古就比较昌盛。古代教育除官办外,以私塾为主要形式。私塾的称谓是清末有了学堂后出现的,一般称其为“馆”或“书房”。后来,为与官办学堂相区别,称为“私塾”。从某种意义上说,封建时代,私塾在普及文化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代教育起自清末。《许昌市教育志》记载,清末内忧外患,统治者被迫实行“新政”。1901年9月14日,清廷下达兴学诏,各省所有书院均改设大学堂,府厅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州县改设小学堂。


“新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兴办学堂在官方和民间存在诸多阻力。加之清末财政捉襟见肘,官办学堂凤毛麟角。当年,许州所属各县也没有出现新式学堂。


第二年,情况有所改善。据《许昌市教育志》记载,1902年,长葛县知县周云在陉山书院原址上创办长葛县高等小学堂,学生正额50人,自费11人。“添修斋舍十间,置书百余种”,规模完备,颇有特色,被誉为“中州之冠”。


同年秋,禹州知州曹广权在禹州东关外留侯祠旧址另建书院,建房70余所,取孟子“经正则庶民兴”之意,将其命名为颍滨经舍,参订《师范、蒙养学堂功课条例》,取蒙养学生30名,使“群蒙学生受学于师范生”。禹州颍滨经舍兼具师范学校和师范附属小学的性质。


在教学中,他们汲取西方教育之长,探讨、改革中国教育的弊端,提倡学用结合,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要求学生做到“敬以修己,乐以诲人,决不以身累天下”,取得了桃李满天下的成绩。


《许昌市教育志》记载:“当年,兴办学堂的章程尚未公布,周、曹两人能在自己所辖区域率先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实属州、县官员中‘热心教育’之佼佼者。”


废除科举后 各地出现办学潮


1903年,清廷颁发《钦定学堂章程》——卯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修业期为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期为4年。当年5月,禹州开办高等小学堂,地址在禹州东关外颍河东岸,学额66名。同年7月,鄢陵县开办官立高等小学堂,招生一班,后添一班,以甲班、乙班命名,开始试用国语、算术等课本,学堂由堂长管理。


1904年7月,襄城县开办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地址在希圣书院街路北,留学日本的师范毕业生海春任监督,教职员4名,学额32名。1910年,该县开办简易识字学塾20所,招收学生470名。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以办理学务的情况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成绩,学生毕业时“例奖廪、增、附”以资鼓励,推动了学堂的发展,各地出现办学高潮。


1905年3月,《河南官报》刊载了《摘录长葛县具禀藩台开办〈高等小学堂章程〉并批》。省藩台批示:“该令于小学堂添凑款项,增广数额,且斋舍扩充,书籍美备,足徵热心教育。所定章程皆能于各种学科提纲撮要,发明宗旨,使学者不致为歧路之亡,亦不致望洋兴叹。”这使得长葛制定的《高等小学堂章程》和长葛县高等小学堂的办学经验得以推广,起到了“全省观瞻”的作用。


1906年,许州开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和育英高等小学堂。官立高等小学堂在城西南大王庙,州学政李步瀛任监督、会计,教职员4名,学额43名。育英高等小学堂在城东南文昌阁,后迁入文庙后街,学额20名。


1910年,长葛知县江湘创办公立女子小学,为许昌地区女校之始。次年,许州创办回教小学堂,地址在聚奎街清真寺。


值得一提的是,科举虽废,学校已兴,但在教育不能普及的情况下,许州私塾盛行,遍及城乡。各县对私塾进行改良,创办初等小学堂。据统计,当时,许州各地有高等小学堂10所、初等小学堂249所。


三所中学竞秀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民国初期,许昌各地县立中学一度停办,小学和私塾并存。1917年夏,许昌县知事孙金章在考棚街旧察院(文化街市二中旧址)筹设了许昌县立中学。1921年,省教育厅将许昌县立中学改为省立第十四中学。这是许昌地区省立学校的开端。1927年,省立第十四中学改名为省立第四中学;1937年,再次改名为省立许昌中学,1947年后停办。


该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五卅惨案发生后,在校的进步师生和育德中学联合,组织发动了许昌各校师生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1925年,中国豫陕边区党委派郭安宇到许昌开展工作,即在该校发展党团组织,先后发展数十名同志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成立党团联合支部。1928年,许昌县委书记李杜领导西北乡司堂一带的农民暴动。该校学生薛朝立也是这次农民暴动的领导者之一,这所学校的大部分党员、团员参加了这次暴动。


抗战期间,该校地下党员积极组织进步师生,发展组织,宣传抗日,先后介绍张学青、孔繁珍、李松立等20多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直接投入抗日斗争。


1930年,曹续彬任该校校长。其多方聘请大学毕业生来校任课,治校严谨,督课不懈,掌教十余年,深受社会好评。在当时全省中学会考中,该校连续两年荣获第一名。


随后,私立灞陵中学和进德中学相继成立。三所学校在升学会考的压力下,互有竞争,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这一时期,许昌名师荟萃,教学质量有所改进,各校图书、仪器也有所增加。


1934年,进德中学成立。该校由河南省第五行政专员公署秘书长何国强,依靠各县的捐助,在许昌城内考棚街盐店旧址上创办。


1918年,信义会的约翰牧师在育德小学的基础上扩办中学,更名育德中学,地址在许昌西关信义医院北邻。学生为教友子弟,经费由教会供给。该中学有初、高中各三个班,另有神学院、经学院各一个班。1940年,教会设立明德女子中学。该中学有初中、高中各三个班。两校共有200余名学生。文化课程和普通中学相同,英文课用英语教学,质量颇高。1942年,信义会将育德中学和明德女子中学合并为私立培德中学,广收非教友子弟,1947年停办。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