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刘社区英才多

2021-09-17 17:01:21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孙江峰

我要分享:

摘要:


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续兴安府志》关于刘士夫兴修“万工堰”的记载。


核心提示


长葛有史记载,自宋朝到清朝,共有14位进士。上文提到的开仓放粮,救灾民于水火的知县刘子丑就是其中一位。此外,还有岁贡刘玑、举人李吐奇,太学生刘逢吉,“武秀才”刘发科、刘文甫兄弟……英刘社区名人辈出,还出过一位知州刘士夫,任官陕西兴安州,倡办教育、兴修水利,是位造福一方的好官。


兴修“万工堰”的 知州刘士夫


刘玑,英刘人,为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的秀才,后为岁贡生,被选送国子监就读,雍正年间任邓州训导。


刘玑有三子,二子为刘士夫。刘士夫是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的拔贡(明清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后任陕西宜君县知县,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任陕西兴安州知州。


当时兴安衡河的西边有个引水工程,官员一连数年摊派银钱雇工修建,但这个水利工程始终没能修成。刘士夫上任时经过此地,便问原因,随行人员面露难色。刘士夫上任后查看水势,发现渠口淤塞症结。以往官员只知道修渠,却从来不治理河道。


刘士夫考察后认为这个工程一定能成,申请预借自己的养廉钱金三百两,选择好的监督、工匠等修建工程。当年11月开工,次年3月渠水通流,但未解决根本问题。次年,刘士夫再次捐资百金,深凿石沟,使之延长。工程竣工后,败废多年的渠道重新发挥作用,把当地的盐碱地变成了很好的耕地。当年5月20日,天降暴雨,刘士夫巡察河道,附近村民跪着献上酿造的酒,欢声笑语感谢知州刘士夫。


刘士夫上任之前,当地还有一个水利工程名叫千工堰。刘士夫主导的工程位置在千工堰龙口以下约500米处,主要是渠首工程。因山高崖陡,要凿山为渠,工程十分艰巨,耗费人力、物力十倍于千工堰,故后人称为“万工堰”。此堰为自流引灌工程,渠长约4公里,灌田2000余亩。


如今陕西省安康市最大的农业水利工程恒惠渠,就是在千工堰、万工堰、永丰堰的基础之上修建的。灌区面积由原来三堰14000余亩,增至24500余亩,惠及三镇一乡,受益人口万余人。


“武秀才” 刘发科、刘文甫


文出过进士,武出过秀才,英刘社区可谓是“文武双全”。


刘发科自幼习武,武艺高超,乾隆年间曾在京都武术擂台赛中获得名次,考中“武秀才”。刘文甫和刘发科是同族兄弟,比刘发科小一岁。刘文甫和刘发科从小习武健身,常年练武比试高低。刘发科各项武艺名列第一,刘文甫名列第二。后来,二人同届被封为“武秀才”。


刘发科以耍60公斤重的大刀出名,而且还有一套跑马射箭的好功夫。英刘社区东北方有一条南北走向约0.5公里长的笔直大道,据说是刘发科、刘文甫跑马射箭的地方。要练到“一马三箭、箭串铜钱眼”才能称为好功夫,习武之人常以此为荣,后人就把这条笔直大道称作“跑马路”。


在当时的英刘村,文人发奋读书,武士勤于练武,村里人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远近闻名。


社区的刘长兴老人回忆说,他的爷爷弟兄5人中就有4人为武秀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长兴家中还存放有练功用的大、中、小石锁和重量为60公斤的铁制大刀一把。


“60公斤重的刀是小的,还有一把更重的刀,它重120公斤,刀柄单手握不住。纯铁打造的刀非常重。”英刘社区77岁的村民樊成章说,可惜的是大刀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入炉毁掉了。


1999年,张冠军创办的少林文武学校搬到英刘村。学校最初36人,经过10年的拼搏,2010年在校生发展到500多人。


2003年,少林文武学校被命名为河南省一级馆校。2006年,被俄罗斯总统普京抱起的少林寺小和尚孙小广,就是由该校输送的。


一村走出 百余位教师


国家兴旺,教育为本,英刘社区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该地的私塾教育早在清朝至民国时期就比较盛行。家境富有的人热心办学,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儒家教育。


1935年,英刘村的名流人士刘冠英由外地返乡,在本村办起规模较大的学校,自任校长。该校免收本村孩子的学费,开文理双科。学校用土台棚板当课桌,学生自带凳子。1947年,该校有学生100多个,不但男孩儿入学,部分女孩儿也走入学堂。


1949年春,英刘村把设在村中庙里的私人学堂改编为“洋学”,这是英刘村唯一的学校。1965年,其选定新校址,群众集资建校。各生产队兑砖、兑白灰、兑木料,社员和学生家长兑椽子,生产队集体兑泥工、木工等能工巧匠建起新学校,学生班级增加到6个教学班180余人。


1969年年初,英刘村办起了初中班。到1980年,学校发展到10个教学班300多名学生,是英刘村办校的鼎盛时期。


英刘社区兴师重教的效果显著,成绩斐然。英刘社区一个不到3000人的村子,近年来走出了100余位教师、300余名大学生。更走出了教育精英刘冠英、留学加拿大的博士刘爱莲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家庭、社区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区走出百余位教师,充分说明了我们社区教育文化的深厚底蕴。”英刘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保周介绍说。


英刘社区将继续依靠广大居民的力量,构建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发扬区域特色,加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


下一步,英刘社区将依托泰山路打通工程,打造特色商业街,利用沿河路发展养老业,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魅力英刘。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