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绘就全面小康出彩画卷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摘要:


9月23日,建安区清潩河三达湿地绿意盎然、环境优美。本报记者 乔利峰 摄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449.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2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达到53.55%;现行标准下18.58万农村人口全部脱贫,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一组组数字,印证着许昌五年来的发展成就。


以全国第七、全省第一的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全省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城市宜居度蝉联全省第一……一项项荣誉,彰显着许昌五年来的耀眼成绩。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释放活力


“PC机生产线从车间改造到产品下线,仅用了短短35天,服务器生产线提前45天达到量产条件,打破了建安区项目投产纪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许昌速度。”提起黄河鲲鹏产业园项目,建安投资集团副总经理杨建涛说,该项目将对推动鲲鹏计算产业做优做强,打造全国重要自主可控产业集群,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起到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基础。五年来,我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3∶52.7∶42,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二产拉动转向二、三产业协同驱动。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保持稳定,农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90%,“许昌的最大家底”更加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省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之一;智能电力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硅碳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比“十二五”末翻一番,总量居全省第4位。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引擎。五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硕果累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明显,获国务院表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2家,是“十二五”末的3.8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实施“许昌英才计划”,引进74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788名高层次人才。


改革开放是活力之源。五年来,我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21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超过96%,营商环境评价连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2.5万户、民营企业8.7万家,全国促进民间投资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五年来,我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对德合作,累计签约项目132个、落地65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成功获批建设,成为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城市;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成功获批,对外开放平台申建实现重大突破;累计实现进出口交易额717.38亿元,到位省外资金2502亿元,实际吸收外资38.5亿美元,完成跨境电商交易额90.8亿元……


数字是综合实力的最好见证——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449.2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年均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1.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省辖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城乡建设提速提质 生态许昌宜业宜居


9月8日,我省2021年度社会治理发展状况“蓝皮书”——《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1)》在郑州发布,2020年,我市城市宜居度再次名列全省首位,蝉联冠军。


无论是漫步在城市中央公园,切身感受“水润莲城”的美丽画卷,还是行走在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亲身体验房前屋后鸟语花香,人们都无时无刻不感知着许昌五年来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


五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崭新格局——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达到53.55%;“郑许一体化”上升为省级战略,郑阜、郑渝高铁建成通车,郑州市域铁路即将投运,许昌在郑州都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昌县撤县设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100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以全国第七、全省第一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城市“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全域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县域治理、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十二五”末增加幅度超过50%,PM2.5、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均超过30%,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20.8万亩,建成区绿地率36.7%、绿化覆盖率41.6%,摘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金字招牌;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55项指标全面达成,建立形成了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许昌模式”,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首批通过国家验收……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


五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突出精准方略、坚持现行标准,全面压实责任,凝聚攻坚合力,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现行标准下18.58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许昌市连续获得“好”等次,在无贫困县的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无巨细,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增进民生福祉,各项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办好民生实事——积极顺应群众期盼,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累计民生投入115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3%。


增加居民收入——新增城镇就业39.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4万人,全市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8.1%。


教育提升攻坚——实施基础教育提升三年攻坚工程,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投资130亿元建成投用中小学230所、幼儿园133所,新增学位22万个;许昌职教园区建成投用,中原科技学院开工建设,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守护生命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最短时间、最快效率将新冠肺炎疫情“圈住封死、迅速扑灭”;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公共服务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为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城市,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强,“15分钟民生服务圈”更加完善。


社会平安和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法治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公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政治生态“山清水秀”


每天早晨,家住东城区天宝路街道办事处陈庄社区的刘秀娥都会和老伴儿一起在家门口的中央公园晨练。“这么大的公园,就是一个‘天然氧吧’。我们欣赏着四季常青的花草,在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上锻炼,真的很幸福。”刘秀娥说。


中央公园精细化管理和改造提升工程,是我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市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我市还坚持守正创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开展“创五好、强双基”示范行动,农村、城市、机关、“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坚持好干部标准,高质量完成县、乡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创新实施“补源”成长工程,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同时,我市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七届市委任期内巡察实现全覆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联动效应不断增强,夺取并全面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全市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净化。


凝心聚力启新程,砥砺奋进续华章。


经过五年来的接续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日的许昌,已踏上发展的新征程。全市上下将团结一心,阔步向前,以再出发的豪情、奔跑者的姿态、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奋力书写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绚丽新篇章!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