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2 17:48:20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毛迎
我要分享:
昔日的城隍庙山门 史福岭供图
如今的人民路 记者 毛迎 摄
核心提示
人民路位于劳动路和古槐街之间,东西走向,路面不宽,路旁生长着高大的楝树。金秋十月,楝树的枝叶依旧繁茂,即将成熟的楝子一串串悬挂在枝头,为这条位于城市繁华地带的小路增添了别样的景致。
你也许不知道,人民路曾叫城隍庙巷、市场前街。道路之所以多次更名,与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人民路中段,曾有一座城隍庙
“许昌县城内的城隍庙虽然与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没法儿比,但是相当热闹,因雅俗共赏而闻名遐迩。”已故许昌名绅李季安先生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他撰写的《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记载,昔日的城隍庙非常热闹。“门内通道两侧为商店、摊点。中间广场上,唱戏的、说唱坠子书的、拉洋片的、套圈儿赌输赢的、变戏法的、说相声的、玩杂技的,应有尽有。”
旧时城市大都有一座城隍庙,许昌的城隍庙在哪里呢?许昌城隍庙旧址在今市区人民路与榆柳街交叉口附近,即魏都区人民政府原所在地,曾是娱乐中心,也做过政府机关。
许昌城隍庙兴建于何时呢?“城隍庙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知州昝麟即真长宫改建。”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中有十分明确的记载。由此可知,许昌城隍庙是在明朝由道观改建而成,如果没有被毁掉的话,它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据193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记载:“道家祖述皇帝、老子。道教起自东汉张道陵。俗称正一真人张天师者,即明、清两代道陵后裔之封号也……城内城隍庙即道正之住所。其所诵道经,亦与僧人所诵之佛经大致宗旨相差无多,仅备布道场所时需用而已……”
尊奉和祭祀城隍,反映了一种民间信仰。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直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现代教育才开始起步。寺庙等宗教场所作为公共场所承担着一定的教化功能,教人积德行善。此外,传统庙会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如戏曲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城隍庙几经变迁,道路随之更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昌城隍庙繁华不再。许昌沦陷期间,城隍庙被日军糟蹋得面目全非。许昌解放后,随着许昌市政府的筹建,城隍庙成了政府机关办公的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隍庙内设立交易市场,其门前的道路由城隍庙巷改称市场前街,1966年改称人民路并沿用至今。1986年,许昌进行了区划调整,城隍庙旧址一带成了许昌党政机关的聚集地。
据许昌文史资料《民国时期许昌县行政机构设置简况》一文记载,1937年,许昌县政府办公地由旧州衙专署院迁往城隍庙。李季安在《忆民国时期的许昌县城》一文中说:“1944年许昌沦陷时期,日军驻扎于此,城隍庙更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1947年12月15日,许昌解放。随着社会秩序的安定,相应的政府机构急需建立起来,昔日的城隍庙成了人民政府办公的场所。
许昌文化界名人李彬凯先生在其著作《风雨春秋》中这样写道:“中殿的西山,有一偏房,三间灰瓦房,两头跨套间。我们白天在中间办公,夜晚就下榻在耳房里。尽管如此,对于我这个刚出校门就登上政府机关殿堂的农村子弟来说,既感到惊奇,又觉得神圣。”李彬凯描述的正是他当年在城隍庙办公的情景。当时的城隍庙过殿两边有哼哈二将把守,大殿内是城隍爷的塑像,后殿是储存杂物的地方。
据李彬凯回忆,1949年,许昌市政府正在筹建中,只有民(政)、财(粮)、建(设)、教(育)、司(法)5个科室,人员不足50名,但是工作千头万绪。扶持商户开门营业,组织工人开工生产,恢复学校招生,清理敌伪物资,还有查访医务人员,建立医疗机构,以及清理垃圾等。
1950年,20岁的李彬凯在许昌市政府财政科任行政科员,具体负责敌伪物资清理、接收外籍医院等工作。当时的许昌市政府就在城隍庙办公。市政府的大门是城隍庙的山门,东西廊房数十间连在一起。各科室都在廊房办公,市政府办公室位于过殿,大殿被作为市政府会议室。城隍庙占地大约20亩,东边是大钟街,北临市场后街,西挨榆柳街。
据《许昌市地名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隍庙内设立了交易市场,城隍庙前的城隍庙巷改称市场前街。它东起古槐街,南至建设路,呈“L”形。这条街长567米、宽19米;1957年,铺设沥青路面,宽为11.6米;1966年,取“人民当家做主”之意,改名为人民路并沿用至今。
■ 城隍庙的山门,被整体迁建至春秋楼
顺着人民路向东走,穿过古槐街,沿着南九曲街走到文庙前街,映入眼帘的是春秋楼景区飞檐翘角的巍峨建筑。春秋楼景区的山门系单檐歇山式建筑,结构巧妙,庄重古朴,绿色琉璃瓦覆顶,檐下饰旋子彩绘,是一处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明代早期建筑。
“如今春秋楼的山门就是当年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过来的。”春秋楼文物管理处原副主任、副研究员史福岭介绍,1991年,市委、市政府为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决定修复春秋楼景区。当时城隍庙仅剩下一座山门,与后面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在一起,看起来非常不协调,在原址上重修没有意义。当时春秋楼景区的大门非常破旧,于是他便提议将城隍庙的山门整体迁建至春秋楼,这样对于这一明代文物也是一种保护。
史福岭表示,自己的提议并非毫无根据。“在国内,文物整体迁建有成功的先例,如位于山西芮城的永乐宫,为道教的一处场所,建于元代,规制宏大,而且壁画非常精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后来由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其处于淹没区,当地文物部门便申请进行保护。文物修复、古建专家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均参与其中,对永乐宫进行了整体搬迁,非常成功。”
史福岭的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谓整体搬迁并不是整体直接迁移,而是先将文物构件进行拆除、编号,对损坏的进行更换,然后在新址上进行重建。”史福岭说,这处山门属于明代早期的建筑范例,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斗拱不仅具有悬挑美观功能,而且有承重功能,美观与实用功能兼具。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昌的城隍庙已经不见踪迹,但得益于文物保护部门的匠心独具,城隍庙的山门被迁建到春秋楼,与这处许昌文化地标完美融合,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着许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