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3 16:42:08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毛迎 倘红
我要分享:
石固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资料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提到石磨盘,你的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巨大的圆形磨盘,在许昌博物馆,有一件石磨盘出土于石固遗址,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它不是圆形的,“长相”与如今常见的磨盘截然不同,这件石磨盘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跟随记者一探究竟吧!
你见过有四条腿的石磨盘吗?
石磨盘、石磨棒、锯齿石镰、石铲……9月28日,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用于农业生产的新石器时代文物。“这些文物是裴李岗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件石磨盘出土于石固遗址,石磨盘上摆放的圆柱形物体叫石磨棒,它通常和石磨盘配合使用,用来碾磨谷物。”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陈文利表示,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
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之前,当地文物部门已经收集了20多件石磨盘、石磨棒,但是由于当时不清楚具体出土位置,最初考古学家将这种看着像石板、两头圆形、面上微凹、底下有四条腿的器物取名为“石碾盘”。
1977年春天,在新郑西北7.5公里的裴李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种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类文化遗存以磨制石器为代表,因此被确定为新石器文化。从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锯齿镰和大量陶器来看,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人已经掌握了谷物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进行种植,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为了存放谷物,裴李岗人又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器具——陶器。
1980年,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指出,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裴李岗文化”,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裴李岗文化遗址多集中在河南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豫西山区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迄今为止共发现150多处,经过发掘且有重要考古发现的近20处,长葛石固遗址就是其中一处。
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出土有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还有手制的低温红陶器等,标志着当时的许地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在磨制技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石斧、石铲的刃部磨制得光滑、耐用,体型比较大的石磨盘和圆柱形石磨棒更能代表裴李岗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成为裴李岗文化区别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性器物。”陈文利说。
石固遗址文化遗存丰富
石固遗址的发现十分具有戏剧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附近村民经常在这里发现像铲刀、斧头一样的石块和像碗、盘一样红色、棕色或橘黄色的陶器。当时,其他人不在意,只有一位叫李兴隆的农民很感兴趣。1978年春,当地有关部门决定把石固遗址所在的这块高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小平原。当时,李兴隆和几位文物爱好者向国家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写了报告,最终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与保护。197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安志敏教授赶到石固镇岗河村,调查后安排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石固遗址进行发掘。石固遗址的发掘,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
到1980年年底,考古队先后发掘了4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共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骨笛)等。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在中原地区为首次发现。
考古专家认为,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后来,这里被正式命名为石固遗址,并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天氏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这是1912年的《长葛县志》中对长葛这座城市名字由来的记载。
相关史料显示,葛天氏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首领,生活在以石固遗址为中心的区域,时间是距今约7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据碳14测定,石磨盘、石磨棒的生产年代距今约七八千年,与葛天氏生活的年代吻合。
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建筑技术,彻底脱离了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生活状态。裴李岗先民在建造房屋时,先在地上挖出圆形或方形的土坑,在土坑的周围和中央竖起柱子,然后用树枝、干草搭成窝棚,最后用泥土糊抹表面。因为这样的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所以称为“半地穴”式房子。
“从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当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过着较为安定的农耕生活。他们用石斧来砍伐田间的草木荆棘,然后用石铲翻耕土地,种植粟类作物。他们用石镰、石刀收割谷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来加工粮食。先民们已经开始饲养猪、羊、鸡、狗等家畜。”陈文利说。
《黄帝内经》记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首先取葛根而食,其次将葛藤采集、晾晒后清除外皮,提取出纤维,编结成布,再做成衣服御寒(在石固遗址中出土有骨针,是当时人们用以缝葛衣的用具)。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民众的头等大事。葛天氏既能用葛充饥,又能用其御寒,自然受到万民拥戴。声名远播后,有人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于是,“葛天氏”的称号便产生了。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理想帝王,他治下的社会一直被古代君子们称为“理想之世”。《新编二十六史》记载:“葛天氏,其治世也,不言而信,不化而行。”意思是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不用教化就能让众人遵守礼法,被古人称为“理想中的自然、淳朴之世。”可以说,他缔造了中国最原始的“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