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17:59:23 来源: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 毛迎
我要分享:
游客在灞陵桥景区内的曹丞相拜送关羽红石浮雕墙前拍照留念。
气势雄伟的灞陵桥。
核心提示
魏都区灞陵街道办事处延中社区位于延安路以西、许由路以北、许继大道以南、西外环以东,社区内最耀眼的文化地标就是灞陵桥景区。
公元200年,关羽挂印封金之后,又在灞陵桥辞别曹操,留下了“关公挑袍”的千古佳话,灞陵桥也随之成了许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桥。
漫步灞陵桥头,
感怀关公忠义精神
“灞陵桥景区是一处三国文化遗迹,关公辞曹挑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他也是从这里‘过五关斩六将’,踏上了千里走单骑的征程……”10月2日,在灞陵桥景区内,来自济源的游客程春林认真听着导游的讲解,不时举起手机拍下景区内的建筑、碑刻。“关羽代表着忠义精神,他在人们心中是帝是圣也是神,我今天是特意到许昌来拜关公的。”程春林说。
在灞陵桥景区内,有一座青石砌成的拱桥,这就是灞陵桥。秋日里,灞陵河碧波荡漾,河两岸杨柳依依,一派静谧的景象。从灞陵桥东头拾级而上,关羽策马提刀的雕塑映入眼帘,这座雕塑生动地诠释了关公辞曹挑袍的故事。
“关羽忠义的故事千古流传,灞陵桥令人望而起敬。”在灞陵桥上,来自郑州的游客刘志轩一边拍照一边感叹。
据《三国志》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而《三国演义》中说,曹操不仅不准部下追杀关公,而且亲自率领部将赶到灞陵桥头给关羽赠袍送金为其饯行。关羽恐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锦袍披挂于身,回头称谢:“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
灞陵桥景区服务宣传科科长温静说,公元200年,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封金挂印,决然离开许昌。关羽走到灞陵桥时,曹操率部将追了上来,并为他送上了金银、美酒和锦袍。但关羽恐其有诈,立马桥上,辞掉金银、美酒,用青龙偃月刀挑起锦袍披于身上,拱手拜谢,随后就开始了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
关羽在灞陵桥头挑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关羽对汉室之忠、对兄长之义,和面对千难万险浑然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以及戏曲、评书等文艺作品大加渲染、广为传颂,1000多年来,已经家喻户晓。
灞陵桥关帝庙有啥特色?曹操、关羽同殿供奉
“灞陵桥景区与众不同的地方便是关帝庙。”温静说。
那么,灞陵桥景区的关帝庙究竟有何特色呢?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大多都敬关羽,但是众多的关庙中,灞陵桥畔的关帝庙独具特色,有这样一句话赞美他:天下关庙皆贬曹,唯有许昌灞陵关帝庙独奉曹。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关帝庙第一道门称为山门。山门前悬挂一副楹联。上联是:“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上联连续用了四个“赤”字,表达了关羽赤胆忠心的一面。下联为:“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连续用了四个“青”字,表明了关羽光明磊落的一生。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大殿为“汉寿亭侯大殿”,这里不仅供有关羽的雕像,还供有曹操的塑像。这也许正表现了许昌人逆潮流而上的精神,抑或是对传统奉刘抑曹表达一点独特的看法。
许昌市著名学者、三国文化专家、许昌市政府原旅游新闻发言人解淑云曾撰文称:“三国时期的曹操、关羽皆是英雄。曹操是英雄,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诗人而被人们称颂,流芳千古;关羽是英雄,是他的忠、义、勇被后人景仰而尊其为神。曹操是凭自己卓越的才华、博大的胸襟而赢得英雄的美名。关羽的美名则多是靠曹操这一‘伯乐’而成就的。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获封号最多的人物,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在人们心中是帝是圣也是神。关于他的功绩,人们常常说关羽是‘头枕洛阳,身卧当阳,功在许昌’。也就是说关羽建功立业名扬天下与许昌密切相关,许昌的春秋楼、灞陵桥就是例证。”
灞陵桥边,俯拾皆是三国故事
关羽虽然是山西人,但主要建功立业地在汉魏故都许昌,像“夜读春秋”“挂印封金”“关公挑袍”等妇孺皆知的故事都发生在许昌,“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也始于许昌。所以,外地人只要有机会来许昌,到灞陵桥、春秋楼等地游览基本上是必备行程。
“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10月2日,来自湖北的游客赵瑞站在灞陵桥景区的曹丞相拜送关羽红石浮雕墙前,抑扬顿挫地念出了浮雕上这句话。红石浮雕墙上刻画着曹操拜别关羽的场景,再现了曹操爱才惜将、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和关羽的忠义神勇。
而在青梅亭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意气风发,与刘备共论当今英雄。这组雕塑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两位三国英雄人物的性格和智谋。
漫步于灞陵河边,映入眼帘的是曹冲称象的石雕,石雕以圆雕的手法刻画了曹冲称象的场景,惟妙惟肖,富于童趣。
灞陵河两岸垂柳依依,景色美不胜收。“灞陵桥旁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这些柳树有着独特的寓意。据说曹操在灞陵桥上礼送关羽,次日灞陵河边就生长出了茂密的柳树。‘柳’字谐音‘留’,表达了曹操想留下关羽的爱才之心。”温静说。
传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但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即是用临别赠柳来表示人们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心情。唐宋时期,折柳赠别习俗愈加流行,李白一首词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桥边的柳树,为关公辞曹挑袍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增添了一些动人的温情。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