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社区旧事(一)“文峰耸秀”屹立400余载

2021-11-19 00:35:0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文峰塔屹立许昌400余载。 记者 毛迎 摄

□ 记者 毛迎 通讯员 计亚楠

核心提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总有一些地标性建筑长久屹立在人们心中。对于许昌人而言,历经400余载风雨的文峰塔早已跨越历史,悄然融入许昌的文化血脉,成为许昌人的精神图腾。

文峰塔坐落于塔文化博物馆内,该博物馆位于文峰社区所辖的范围之内。可以说,提到文峰社区,文峰塔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天,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追寻与文峰塔相关的传奇故事。

文峰塔又名文明寺塔

11月15日,天气晴朗。在市区文峰路与莲城大道交会处东南侧,开阔的文峰游园内人流如织,唱戏的、跳广场舞的市民沐浴在初冬的阳光里,与远处高耸的文峰塔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和谐温馨的优美画卷。

自北向南穿过文峰游园,就来到了塔文化博物馆北门。“文峰塔建于明朝,历史悠久。前些年许昌高层建筑不多,站在许昌城任何地方都能看到这座13层高的砖塔。”在塔文化博物馆北门外健身的市民黄玉梅对记者说。

“许昌文峰塔又名文明寺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刘静说,文峰塔高达51.03米,为13层楼阁式砖塔。整座塔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其中,基台高118厘米,平面呈八角形,塔门楣上嵌一青石匾额,正中阴刻行书“文笔耸秀”,右上方竖刻阴文“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

塔基东南、西南处可以看到三通石碑,从万历年间的《文明塔赋》到康熙年间的《五十八年重修文明寺塔记》,再到嘉庆年间的《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碑记》,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碑文,记载着文峰塔的“沧桑历程”。

据刘静介绍,文峰塔内筑有青石楼梯,可盘旋登临塔顶,眺望城市风光。塔心室顶部采用藻井的形式,结构复杂,造型优美。塔心室供有佛龛,如第一层塔心室内供奉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明代砖塔,如今的文峰塔内部已不再对游客开放。虽不能登临塔顶,但这座古塔依旧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塔文化博物馆因文峰塔而得名,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馆址原为老许昌博物馆。该馆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是以文峰塔为中心的游览区,西院为塔文化主题展览区。西院又分南北两个对称的院落,中间以回廊相连。

该馆整体设计的定位是江南园林风格:灰瓦白墙,草木滴翠,水石相映,亭榭廊槛宛转其间,园区格调古典、素雅。游人在其中移步易景,心旷神怡。

许昌因何修建文峰塔

在文峰游园东北角,一组古代人物塑像非常引人注目,许昌人都知道,他们就是闻名于世的“建安七子”。

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建安时期,许昌聚集了一大批文坛巨匠,最著名的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三曹”和“七子”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风是文学形式,骨是文学内容,其作品被后人尊为典范,视作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

许昌是曹魏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是建安文学发源地。但自汉代以来,许昌文风渐衰。为了振兴文风,许昌的地方官员一方面修缮文庙、扩建黉学,另一方面开始在“地气”上找原因。

明代万历年间,许州知州郑振光上任后,决心改变许州文风转衰的状况。据清乾隆《许州志》所录的《许州郑公创建文明塔记》记载,郑振光一边捐出自己的俸禄,将“学宫殿庑、斋舍桥门”进行修缮更新,一边决定“借培地脉,振兴文教”,即准备在风水上找“破法儿”,做文章。

“郑振光是江苏武进人,当时的武进是一个状元迭出的地方,但他到任许州后,发现许昌自建安以后,文风日渐转衰,郑振光便想建塔接续文脉。”刘静说。

风水先生为许州城“把脉”后的结论是许州城地势平缓,没有高山大川、幽岩奇壑,因此文人显达者少。如能在城外东南方建一座塔压住地气,许昌的文运就能走上坡路了。

于是,郑振光主动拿出俸禄连同府库盈余,修筑文明塔(即文峰塔)。这座旨在振兴许昌文运的13层宝塔便出现在了许昌大地上。

“文峰耸秀”为“许州十景”之一

清朝乾隆时,许州知州甄汝舟将“文峰耸秀”列为许州十景之一。甄汝舟在编纂乾隆《许州志》时还为“文峰耸秀”配以七言诗:“孤耸尖峰削不成,十三层上插青云。分明一管生花笔,书破天章五色纹。”道出了建塔的初衷和知州的渴望,期望能借助文峰塔的风水消灾免祸,文运昌盛,振兴许州,出现像东汉末建安时期那样的文运盛势。

“塔源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筑性质和内涵逐渐中国化。许昌文峰塔则深受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的影响,塔源于佛教,选址则采纳道家风水,建塔初衷则为重振儒家文风。”刘静说。

文峰塔是按照风水学说,借用佛塔的形式修建的,其目的是想改变许州自汉以来文风转衰的状况。这个愿望是美好的,符合民情民意,但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文风转衰的状况,仅靠求助于风水显然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人才、依靠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志在匡时的人。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许州聚星书院主讲张承华在撰写《重修许州文明塔记》时,就深刻地阐明了风水与学问的关系,提出了先人杰而后地灵的新观点,重视人的因素,人尽其才,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且不说文峰塔是否灵验,这座古朴典雅、巍峨秀丽的砖塔屹立在许昌大地上400余年,已经成了许昌的地标性建筑,深受许昌人的喜爱。

1963年,许昌文峰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许昌文峰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责任编辑: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