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庙社区旧事(三)一个地名,承载历史和文化

2021-11-26 17:54:02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记者 张铮

我要分享: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许昌县地图。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乡书不可寄,捧图诵地名。”地名是故乡的第一记忆。洪山庙社区以洪山庙而得名,这种以建筑物命名的村落,在许昌很普遍。“老许昌”都知道,可以用“二上三营三庙三湾”这几个字概括许昌市区周边的村落:“二上”是指碾上社区、洞上社区。“三营”是指高桥营社区、老吴营社区、八里营社区。“三庙”是指洪山庙社区、裴山庙社区、五郎庙社区。其实,地名寄托着许多人的悠悠乡愁,串起了一座城的历史。读懂了地名,便读懂了一座城市。我们不妨将洪山庙的故事延伸开来,讲讲许昌地名里的乡愁。

城区“三庙”的故事

“北有洪山庙,南有裴山庙。”记者在魏都区丁庄街道办事处洪山庙社区采访时,不少居民都这样说。裴山庙社区、洪山庙社区和五郎庙社区成品字形分别坐落于许昌老城的南、北、西北三个方位,名字都因“庙”而起。

11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延安路的五郎庙社区。五郎庙社区有座供奉中王爷的庙。它坐落于延安路与华佗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建安医院家属院内。进入家属院,绕过一栋楼房,庄严、肃穆的中王庙映入眼帘。庙前生长着一棵百年古槐,树身缠着红布,枝干挂满红丝带。古朴的庙宇与苍劲的古树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使人仿佛穿越到过去,远离城市的喧嚣。

“我们社区因五郎庙得名。五郎庙是为了纪念中岳嵩山的山神爷张孝基而修建的。”社区居民刘继文热情地介绍,张孝基是汉末许昌县张潘镇校尉张村人,因生前“至孝至义”,死后被封为中岳嵩山的山神“中王爷”。因张孝基在家排行老五,中王庙又称五郎庙。

现在的中王庙仅有一个院,内有大殿、左右配房和穿堂。庙中石碑上记载,旧时的中王庙规模宏大,占地10余亩,明清时期多次重修。“算上寺庙田地,五郎面至少有30亩。”刘继文说。

“中王爷”张孝基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百姓楷模,他的故事还被古书《厚德录》收录在《张孝基仁爱》一文中。张孝基作为一介布衣,能够死后“晋封”中王爷,主要是因为他生前孝事岳父、教化妻舅、义还田产等。

裴山庙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南关办事处裴山庙社区,许昌市许由路与仓库路交叉处,与京广铁路毗邻。该庙已经废除,前些年还曾留有一面墙和一个石碑,现在已无存。2009年左右,一些裴山庙的老人在村子北边自建两个小屋。

传说裴山庙是曹操始建。东汉末年,曹操欲刺杀谋权乱政的董卓,计谋败露后,反被董卓一路追杀。曹操在逃亡途中,被一裴姓老汉所救。曹操当了丞相后,为感谢老汉的救命之恩,在此建庙奉祀裴山爷。记者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牵强,查资料得知,还真不是这样。

据《许昌县志》载:“南岳庙,在城南三里,一名曰裴山庙。”由此来看,裴山庙是南岳庙的别称。对山川崇祀,古已有之。古人认为,山川之神,“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必须要感恩崇拜。

如今,庙不在,地名还在,只不过村改成了社区,这里已成为许昌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地名里的文化“符号”

从洪山庙社区、裴山庙社区、五郎庙社区的名字中,我们会发现地名一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身后无不蕴含着当地的变迁、延续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记者翻阅了杨国勋编著的《许昌地名史话》里的地名,最为常见的不外乎庄、村、街、楼、集、口、岗、庙、桥、园、营、岔、堡、窑、台、河、阁、店、坊、窝、寨、堂、铺、坡、场、家、寺、镇、屯、厂、坟、胡同。

杨国勋写道,村落地名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和载体。许昌地处中原,直到明太祖实行移民政策,人口才有较大发展,村庄也相应发展。有些地方是先有寺庙,后有移民,便以寺庙名称为村名。

过去庙宇、寺院、宫观、庵到处都有,据不完全统计,许昌有庙会的村落就有137个。建安区桂村乡的双庙王,村西有二座小庙,相距只一步远,有“一步走二庙”之说。因此,因庙宇而得名的村子有很多。如玉皇阁村、天王寺村、龙王庙村等,构成了许昌地名文化的地域特色,为研究地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记者查阅了从1982年开始命名的许昌道路名字,发现随着时光的推移,许昌的路名越来越重视文化底蕴。比如,1982年,我市对运粮河畔的运粮河街进行了命名;1988年,运粮河西巷、运粮河东巷也有了自己的名字;1991年,议台路、望田路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道路,有了正式的路名……

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市地名命名主要依照“弘扬三国文化,保留历史记忆,体现时代特色”的原则。比如,2003年,由许昌市人民政府命名、更名的15条道路中,与三国有关的就有建安大道、屯田路、灞陵路、八龙路、魏文路、华佗路等。

随着许昌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青梅路、魏武大道、建安大道、府前街、府后街的命名也储藏着许昌的历史信息。

地名里的乡愁

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安土重迁”历史已然过去,流动与迁徙成为当下的真实写照。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念念不忘的乡愁。因为地名,我们的思念变得具体,乡愁才有枝可依。

地名不是简单的一个名字,它反映着地方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岁月沧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火神庙、五郞庙、大王庙、关帝庙、玉皇庙、陈太邱祠等都改成了学校,三元宫里盖起了大众剧院(后来的春秋大剧院),而且许多街道也徒有虚名:衙前衙后无衙门,察院街上无察院,清虚街不见清虚观,奎楼街已无奎星阁,就连魏胡同、臧胡同、寇家巷等同姓家族聚集的老街也成了七姓八家混居杂处之地。一些承载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的老地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地名常常是方位、距离或地理形态等的具体化,比如安怀街,取“心怀安宁,安居乐业”之意;比如察院西街,以标志性建筑命名;再如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等,皆按清代城市方位格局命名。“地名就是游子回家的路,或者说是一个指路牌。”

对游子来说,故乡的名字与祖辈赖以生活的土地紧密相连,总能唤起深植于心中的故土情结。

“往事越千年”,每一个地名都是一个故事。可以说,地名是一种乡土文化,尽管有的土得掉渣,却是历史发展的缩影和见证。由于诸多原因,有的地名已经消失,有的今天仍然延续着。愿我们不要忘记那些生活过的地方的名字,因为它们身上多少有点儿故乡的影子。也愿一个个鲜活的地名永远在许昌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熠熠生辉,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