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许昌煤与火的记忆(一)拉煤车,一代人的艰苦记忆

2021-12-17 17:53:28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毛迎 程自强

我要分享:

摘要:

老王用扁担挑起几十块煤球。图片由记者牛志勇提供


核心提示

天冷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成了“你家采暖用的是空调还是暖气”“你家暖气热吗”……集中供暖、燃气壁挂炉取暖、空调、电暖气等等,各种各样的采暖方式“温暖”了许昌人的冬天。

那么,在这些采暖设施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许昌人的冬天是怎么过的呢?拉煤车、垒灶台、打煤球,这些活儿你干过吗?用灶台烧饭、取暖的场景深深地镌刻在老许昌人的记忆里。本期《许昌往事》,就跟随记者一起,回味一下老许昌煤与火的记忆吧!

物资匮乏的年代 冬天靠烧柴草驱寒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冬天特别冷,屋檐下的冰凌能结一两尺长,像擀面杖一样。在那个年代,煤是稀缺资源,家家户户都是烧柴草取暖。”12月8日,在许昌市老干部大学,75岁的田月玲回忆起儿时的冬天,反复强调一个“冷”字。之所以感觉冷,不仅是天气原因,还有取暖物资的匮乏。

20世纪60年代,田月玲和家人住的是草房。冬天,她的奶奶会在屋子里生起火盆,通过烧秸秆、树枝、锯末取暖。

“火盆是奶奶自己做的,用一个普通的盆,里外糊上一层泥巴就能当作烧火的容器了。”田月玲说,家里取暖、做饭需要烧柴草,捡柴草成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66岁的市民金和敏说,她小时候经常和姐姐一起去东关城墙附近捡杨树叶,带回家晒干后用来烧火做饭。“那时候,很多人家里都有扎杨树叶用的金属签子,顶端尖尖的。孩子们经常比赛看谁扎的杨树叶又多又长,一片片杨树叶被串在签子上,串成长长一串儿……”童年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在金和敏的记忆中却不乏乐趣。

“男孩子比较调皮,除了捡树叶外,还喜欢爬到树上折干枯的树枝,树枝比树叶更耐烧。”65岁的市民张明和金和敏年龄相仿,他对捡杨树叶当柴烧的事记忆深刻。

在那个以柴草当燃料的年代,孩子们依然有幸福的“憧憬”。“柴草燃烧的火堆可以用来烤红薯,冬天放学后推开家门,烤红薯的香甜滋味扑鼻而来,那个场景现在想想还觉得很幸福。”田月玲说。

用架子车拉煤,成为一代人的艰苦记忆

20世纪70年代,燃煤渐渐普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必须凭借各种票证才能买到物品,粮票、油票、煤票……各种票证让人眼花缭乱。

“我记得那时候每家每个月供应50公斤煤,凭票购买。”金和敏说,她居住在市区北大街附近,每个月都和姐姐一起拉着架子车去新街煤厂买煤。煤厂门前总是排着长队,她们要等大约半天的时间才能买到煤。

市民余梅玲今年68岁,1971年3月,作为知识青年的她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上山下乡的行列,被分配到禹县火龙公社新庄大队。

“当时,生活的地方有伙房,我们需要到新峰煤矿拉煤当燃料。每次都是10多人结伴前往,两人拉一辆架子车。”余梅玲说,在她的记忆中,拉煤的土路坑洼不平,一车煤三四百公斤,拉起来非常吃力。好在新庄大队距离煤矿不远,来回约30公里,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回来。

“离产煤区远的就没这么幸运了。”张明回忆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311国道还是宽七八米的双向车道,公路上车不多,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行的拉煤队伍。拉煤的人通常结伴前行,拉着架子车行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路,到平顶山、登封和禹县拉煤,来回大约三四天时间。

“我上山拉煤的时候,经常看到长途跋涉来拉煤的人,煤车上放着馍篓,有的馍已经发霉了,但他们拿起来用火烤烤就吃,那种场面看着让人心酸。”余梅玲说,311国道路边有卖茶水的茶摊和干店,天冷赶不到家时,拉煤人会住进干店。干店的房间除了有一个“煤火”和用秸秆铺的大通铺外,几乎没有别的东西。虽然花两毛钱就能住一晚,但仍有人不舍得住干店,晚上就睡在煤车下面。

网友“白夜1005”的老家位于建安区和鄢陵县的交界处。据他回忆,20世纪70年代,周围村庄的家家户户都是靠烧“地火”做一日三餐。“地火”是用泥土做的灶台,上面架上铁锅,下面烧柴火。季节不同,灶台烧的柴也不同:树叶、玉米芯、各类秸秆、树枝等。秋收后,农活少了,辛苦了大半年的庄稼人才会舍得花上几块钱,到山上拉一架子车煤块,以备春节期间使用。

垒灶台、做煤球,这些活儿你干过吗?

在蜂窝煤没有普及的年代,许昌人做饭用的是“煤火”。

“‘煤火’就是各家各户自己垒砌的灶台,约半人多高。灶台表面很宽,冬天大人在灶台旁边做饭,小孩子可以搬个小凳子坐在灶台上取暖。”金和敏说,这种灶台用的不是煤球而是散煤。在散煤里加入煤土,像和面一样搅拌均匀,添入灶台引燃后就可以做饭了。饭后,用湿煤泥封住灶火,等到做下顿饭时再扎开。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在‘煤火’里埋一个温锅,温锅里加上水。‘煤火’被封住的时候里面仍在燃烧,所以温锅里一直有热水,可以用来洗手、洗脸、刷碗,非常方便。”金和敏说,她至今还记得奶奶经常叮嘱她,刷过碗后别忘了往锅里添水,以免温锅烧干炸裂。

20世纪80年代,蜂窝煤开始普及。市区分布着多个煤球厂,可以买到成品煤球。相对于自制煤球,成品煤球的价格要高一些,一些家庭为了节省开支会自制煤球。

“自制煤球并不难,和我年龄相仿的人差不多都会做。”余梅玲说,自制煤球需要先将煤、土、水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成泥状。然后将煤球机(模具)插入煤泥,两手使劲按压并来回扭动,让煤球机里面填满煤泥。随后将装满煤泥的煤球机放到空地上,右脚蹬着煤球机,左右手齐握煤球机把手并快速提起,一个完整的煤球就制作成功了。

湿煤球要整齐摆放在空地上,直到煤球全部晒干,再整齐摞放在厨房里或房檐下,每天做饭取暖全靠这些黑乎乎的煤球。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