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2 16:42:29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景色优美的大木厂村。
大木厂村知青旧居。
81岁的王光月介绍知青插队往事。
□ 记者 孙江锋 文/图
核心提示:木材是人们使用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早在古文明时期,木材就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材料。
在禹州市无梁镇就有一个因木材资源丰富而得名的村庄——大木厂。
这里保存着知青旧居,真实再现当年知青生活奋斗的场景;这里还有一株千年槐树,相传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亲手栽种;“穿山龟”“金鸡蛋”的传说,在这里口口相传。
4月18日,记者走进禹州市无梁镇大木厂村,为您探寻这里的时光往事。
伐木囤积于此,因此得名大木厂
由无梁镇政府往西北方向走约3公里,在具茨山脉老山坪脚下,有一个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山村,这就是大木厂村。
说起大木厂村村名的来历,还有一番传奇色彩。
相传,大木厂原来叫“大牧场”,是轩辕黄帝的得力干将力牧养马放牧的地方。黄帝为战胜蚩尤部落,广揽天下人才。一天,黄帝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非常强悍的人拿着一只“千钧强弩”,轻松地放牧着上万头牛羊。
黄帝梦醒后冥思苦想,恍然大悟:“千钧之弩”象征有力者,驱赶千万头牛羊说明他能够“牧民行善”,也就是说有一个姓力名牧的人可以辅佐他治理天下。于是,黄帝下令四处寻访,终于在大牧场一带找到了力大无穷、勇猛向善的力牧,遂拜力牧为将军。力牧果然不负所望,在“涿鹿之战”中为黄帝战胜蚩尤立了大功。后来,黄帝就把力牧养马放牧的地方作为封地赐予他,人称“大牧场”,此后慢慢演变为“大木厂”了。
“这只是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并不可信。”大木厂村81岁的村民王光月说,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因大木厂村靠近山脉,山上木材资源丰富,木材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人们在山上伐木建厂,因此叫大木厂。
“过去这里是原始森林,木材资源极为丰富。人们在这里伐木囤积,等到水源丰沛时,顺水漂流运送木材。下游有一个地方叫山货厂,山货指的就是大木厂的木材,漂流下来的木材就在山货厂交易。”王光月说。
1988年出版的《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中的记载,验证了王光月的说法。书中关于大木厂的记载是:山上树木高大又多,平时伐木存放此地,利用洪河水冲到山货厂销售,后建村称大木厂。
由此可见,大木厂村的历史悠久。
千年古槐生长于此
更能说明大木厂村历史悠久的,还要数千年“卢槐”。为何称之为“卢槐”?这还要从“初唐四杰”的卢照邻说起。
一代才子卢照邻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情所扰、因病所困,志大位卑,一生坎坷多舛,凄苦而短暂。卢照邻在益州的新都任县尉时,得不到升迁,使他疲惫惆怅,不久便“因染风疾(疑为麻风病)去官”,回到长安。
在长安,卢照邻遭到诬陷,由此入狱。出狱后病情加重,在光德坊官舍居住时结识医官孙思邈。卢照邻对孙思邈的医术、医德和博学十分敬佩,称其“道合今古,学有数术,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肠胃之妙”。遂拜孙思邈为师,孙思邈也欣然接受。
后来孙思邈云游到禹州,在具茨山采药修道。为了治病,卢照邻已离不开孙思邈。于是,卢照邻便跟随而至,迁居具茨山。
卢照邻死后,便葬在无梁镇的龙门村。至今龙门村还保留着卢照邻墓,其墓冢高9米,周长70米,占地约400平方米,墓丘高大,巍巍壮观,由卢照邻墓祭拜台、文化墙、石碑等组成。
大木厂村距离龙门村约5公里,相传卢照邻跟随孙思邈在此养病时期,游历于此,亲手栽下一棵槐树,被人们称之为“卢槐”。因此树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当地人都称之为千年“卢槐”。
这棵“卢槐”,树干粗壮,需三人张开双臂环抱。古槐历经岁月沧桑,阅遍人间风雨,牢牢地扎根在大木厂村这方热土之上。虽经千载荣枯轮回,依然枝繁叶茂。
为纪念卢照邻,大木厂村以传承中华诗词文化为主题,打造
了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卢照邻文化园。
文化园由千年“卢槐”、卢照邻塑像、艺术长廊、诗词碑林、文化墙等组成,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其中,卢照邻诗词碑林收集整理了20余幅由全国多位知名书法家书写的卢照邻诗词作品,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知青旧居,记录青春岁月
在大木厂村,还有一处知青旧居,真实再现了当年知青生活的场景。
1968年4月9日,36名知青响应号召,来到无梁公社大木厂大队,与大木厂大队的父老乡亲一起劳动、生活,历时7年,与大木厂村广大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村民王光月原是大木厂村的小学校长,他对知青在大木厂村的那段岁月记忆犹新。
“知青们在这儿植树、放羊,后来插队跟群众一起干活儿,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王光月说,“36名知青中男性19人,女性17人,最大的当时25岁,最小的只有14岁。”
2018年5月,经无梁镇政府研究,按照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总投资60余万元,对知青旧居进行修缮,恢复其原貌。
如今,知青们奋斗过的大木厂村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大木厂村获得了禹州市“美丽乡村”称号,并被禹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脱贫攻坚”红旗村,昔日的山村成了山清水秀的明星村。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