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20:08:22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冯子健
我要分享:
板车剧团的小演员在进行演出。 资料图片
花都戏曲源远流长,板车剧团光耀千秋。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民酷爱看戏,戏曲演出有着广阔的市场。鄢陵县豫剧团根据上级文艺部门“文艺演出团体上山下乡送戏上门”的指示,制作了板车流动舞台,为农民送去了一台台精彩的戏曲演出。
1975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有关人员赶到鄢陵,拍摄了大型新闻纪录片《鄢陵县板车剧团》,不久,该片在全国公映。自此,鄢陵板车剧团闻名全国,成为许昌地区文艺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
本期《许昌往事》,为你讲述板车剧团的故事。
自制板车流动舞台 首场演出为《朝阳沟》
胡树青是鄢陵县豫剧团的老团长,在剧团工作多年。十几年前,老人曾经撰写《回忆鄢陵县板车剧团》一文,对板车剧团的制作、演出进行深情追忆。
《回忆鄢陵县板车剧团》一文记载,过去,剧团到一个地方演出,需要提前两天派人和当地干部联系,选择合适场地,然后栽杆、挂幕、架灯,通常是一个地方演出一两场戏,需要忙活两三天。这虽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也给当地干部和一些群众带去负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赵俊峰介绍,1964年,县豫剧团决定根据农时,成立流动舞台研制小组,剧团支部书记胡树青为组长,副团长吴长寅为副组长,成员有舞美设计李青叶、乐队骨干吴建军和演员曹水泉等。演出间隙,大家齐心协力,在借鉴省话剧团舞台造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流动舞台模型——一平方米大小的架子车。
有了流动舞台模型,县剧团就到农村购买木板,并聘请老木工师傅林华国,带领大家制作板车流动舞台。具体做法为:将做好的板车(架子车)底盘加宽至1.3米,车棚改为平板,加长到7米,作为舞台台面。开始演出时,将6辆板车拉到演出地点后,车棚用3个1米长的支架作为舞台支柱,再用钢丝绳将支架从车把到车尾相互固定,形成近8米宽的舞台。
“舞台搭设有严格分工,吴长寅为总指挥,李青叶和吴建军为技术指导,大家分工明确。”赵俊峰说,板车拼接起来的流动舞台十分牢固,在上面不仅可以走台步、翻筋斗,还能演武戏,非常不错。
“板车剧团的首场演出在县豫剧团西侧的空地上面进行,演出的是样本戏《红灯记》。这种崭新的舞台形式,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赵俊峰称。
在演出过程中,板车剧团不断改进。1970年,板车增加到8辆,舞台面积扩展到100多平方米。板车上装有面灯、顶灯、侧灯及电机1部,并增加了左右两个耳车。化妆区两侧用幔布围挡起来,作为演员的“穿厢”间,还可存放道具、戏服等,非常方便。
“后来,车板改为能够折叠的大木箱,转场时可以把服装、较小的道具装进木箱,不仅减少了戏箱个数,还提高了舞台的拆装速度。”赵俊峰说。
拉起板车上山下乡 送戏到群众家门口
崔夫德在《鄢陵县板车剧团》一文中写道,鄢陵县豫剧团成立板车剧团后,全体演职人员拉上板车上山下乡,不仅在全县300多个村庄进行演出,还应邀到扶沟、西华、临颍等地区的农村演戏。
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看戏需求,板车剧团还先后到方城、桐柏等山区演出,“很多人步行十多里前来看戏”。演员在演好戏的同时,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一件好事”活动,为群众代购食盐、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物品。有一次,板车剧团到方城县独树镇演出,晚上散场后,演员拿着手电筒护送腿脚不便的老人回家,还为老人买了两袋糖果。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板车剧团演员不畏路途遥远,多次送戏到家门。有一次,剧团到辉县一个偏远山村演出,获悉当地有一位抗战老英雄韩传全,团长杨凤娥带领几名演员,到老英雄家中进行演出,把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十几年来,鄢陵板车剧团的成功演出,与剧团两委(党支部委员会、剧团团务委员会)的领导作用密切相关,两委中的8名共产党员、10名团务委员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由于剧团分为小分队演出,乐队人员不足,刘全收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三用架,并在三用架上可以同时操作三种乐器。吴建军自制的大提琴,解决了乐队演出效果不佳的问题,尤其是他别出心裁制作了活动化妆设备,既有化妆品盒子,又有简易桌椅,随取随用,不仅方便了上山下乡时随身携带,又避免了占用群众桌椅,还节省了演员整理妆容时间,十分方便。
崔夫德回忆,当时,剧团提出了“四个一样”演出口号,即白天和晚上演出一个样,台上和台下演出一个样,观众少和观众多演出一个样,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演出一个样,要求演员用心、用情演好戏。有一年,剧团到桐柏县一个偏僻乡镇——十八里铺演出,演员们在团长胡树青带领下,背上道具、乐器等,翻山越岭,到了一个只有四五户人家的村子,没有舞台,大家站在土堆上面,为群众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感动得群众从家里拿来鸡蛋、油饼,硬要塞到演员手里。
1970年后,随着剧团演出逐年增加,还要编排大量小戏,这就需要专门写作剧本的人才。剧团的崔夫德,温富荣、刘修德等一批年轻编剧,结合演出实际,不断学习,编写的剧本质量提高很快,进一步提高了剧团的演出水平。
板车剧团蜚声全国 成文艺战线光辉旗帜
《鄢陵县文史资料》记载,1965年,鄢陵县豫剧团改为鄢陵县文工团。次年4月,其参加了河南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规划会,引起轰动。1973年,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在鄢陵召开,剧团为来鄢参会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和全体代表进行了演出。
在县武装部院内,纪登奎看到板车舞台在短短12分钟便搭设完毕,他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连声说“什么是高级?这就是高级”。
“纪登奎要求河南省和许昌地区领导召开板车剧团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普及板车剧团,各地也应涌现出更多板车剧团。”崔夫德说,全国林业会议期间,板车剧团还在县委招待所专门搭设了小型流动舞台,演出了自编自导剧目《一把嫁接刀》,并在解岗村进行林业现场观摩时,演出了《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样本戏,获得极大成功。
崔夫德回忆,1964年以前,板车剧团主要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有《卧薪尝胆》《烈火扬州》《香囊记》等剧目,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开始排演《朝阳沟》《杏花营》《人欢马叫》《李双双》等反映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现代戏;“文革”期间,主要排演《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样板戏,及自编自导的《一把嫁接刀》《闯关》《育林颂》等有关鄢陵林业生产发展的剧目。
“那时,剧团还经常到厂矿、部队等进行慰问演出,自编自演出了表扬好人好事,反映文明新风的小戏、小清唱等,大受群众欢迎。”崔夫德说。
1973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14种语言,在黄金时段对外播发了鄢陵县板车剧团上山下乡为群众演戏的消息,自此,板车剧团闻名全国,享誉世界。1975年秋天,珠江电影制片厂派人来到鄢陵,拍摄了大型纪录片《鄢陵县板车剧团》。不久,该纪录片在全国公映,板车剧团更是红遍全国,成为当时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
“如今,剧团的简易板车早已‘存档’,演员也不再背着道具、乐器等上山下乡演出,但是,为群众送戏到家门板车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赵俊峰说。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