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20:11:22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冯子健
我要分享:
乐群剧社演出的《义烈女》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罗戏演出剧照。
据《许昌戏曲志》记载,罗戏源于弦索俗曲,与弦子腔、乱弹腔系属于同源,又称大罗戏、大笛子戏、罗罗头,流行河南省中部、南部地区,被人们誉为“中原第一戏”,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民国年间,在鄢陵县张桥镇大王庄村,有一个私人罗戏班,班主系当地有名财主王六成,家中有罗戏艺人、学徒三四十人,曾经公演《大战牛魔王》《海瑞罢官》等经典罗戏剧目,影响较大。
罗戏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个传统曲牌剧种已面临失传。本期《许昌往事》,就为读者讲讲罗戏的故事。
罗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男女同腔同调
67岁的赵俊峰,曾任鄢陵县文联主席,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对鄢陵文史、戏曲文化颇有研究。赵俊峰介绍,罗戏本名锣戏,如今还有很多艺人称之为“锣戏”,究其原因应是和使用的乐器有关。史料记载,罗戏是从傩戏演变而来的,而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祭祀仪式。罗戏以唱俗曲曲牌为主,有“耍孩儿”“山坡羊”“香柳娘”“皂罗袍”“韭菜花”“四边静”“赞子”“调子”“撞金钟”“一声雷”“扑灯蛾”等十多个常用曲牌唱腔。罗戏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只用真声,不用假声。
罗戏是从舞蹈演变而来的,因此保留了很多舞蹈的动作,特别是一些武打场面,最初的道具都是真刀真枪,对打起来惊险刺激,演员们常常还在表演时增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以真功夫博得观众的掌声。可以说,罗戏的特点在动作,即体现在“武”上。
《许昌戏曲志》记载,罗戏伴奏乐器,文场有大唢呐(二支)、小唢呐(一支)、笙(大、中和小各一)、大三弦(一把)、横笛(曲笛一支)、尖号(挑子);武场有扁鼓、大鼓、小鼓、檀板、大镣、大铙、梆子、手锣、苏锣、铙钹、碰铃等,以“抱灵牌”“三枪”“点绛唇”“水龙吟”等曲牌较为常用。
《鄢陵县文史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罗戏传统剧目有120余出,经常演出的有30余出,以历史故事和反映民众生活居多。
许昌成立首个罗戏班
“鄢陵县张桥镇大王庄村的财主王六成又名王月恩,是当地有名的财主,略通音律,尤喜罗戏。王六成先后聘请尉氏、通许等地罗戏艺人,到家里开班授徒,教唱罗戏,并成立了许昌地区首个罗戏班子。罗戏艺人、学徒等人食宿及戏班所需道具、行头等均由王六成承担。”赵俊峰说,这些学习罗戏的多为穷苦人家的孩子。
《鄢陵县文史资料》记载,王六成的罗戏班每次排演大戏,他便令人搬出一把太师椅,放在戏班门口,然后,自己端坐在太师椅上,一手拿着紫砂壶。有时,他还会抽着黄铜水烟袋,眯着两眼,有滋有味地看着罗戏艺人手把手地传授戏艺。王六成看到高兴时,就会喝上一口浓茶,放下水烟袋,和着锣音,双手击拍,高声跟唱。
赵俊峰介绍,王六成的罗戏班曾经两起两落。1922年,王六成到南方做生意,无人料理戏班,罗戏班被迫停办;1930年,王六成从南方做生意回到家乡,再次成立罗戏班,并于1931年春节在韩货郎庙前演出了罗戏经典剧目——《大战牛魔王》,吸引赵庄村、裴庄村等附近村庄群众前来看戏,轰动一时。王六成的罗戏班系私人戏班,几年下来,为了维持戏班日常开支,王六成不顾家人反对,先后卖掉200多亩良田,又将南方做生意挣回的钱投入戏班,但仍旧难以维持。1934年年底,家财散尽的王六成,不得不将戏班解散,不久,他又患上了重病,久治不愈,最后,死于韩货郎庙旁的一间茅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王六成罗戏班学戏的学徒,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利用冬季农闲时节,排戏演戏。然而,由于演出服装、行头、道具等非常简陋,没有罗戏艺人教授,罗戏演出被迫中断。
如今,大王庄村人仍旧酷爱罗戏,前几年,曾经重金聘请尉氏县的罗戏艺人到村中教授年轻人学唱罗戏。有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话为证:“大王庄的闺女不用相,个个都是罗戏腔。”可见,罗戏在当地群众中间影响深远。
《鄢陵县文史资料》记载,王六成罗戏班解散之后,尉氏、通许等地罗戏艺人北归返乡,与该村罗戏艺人成立戏班,多次到尉氏、长葛等地演出,并培养了一大批罗戏艺人。
20世纪40年代乐群剧社成立
20世纪40年代,鄢陵县艺人王世录,和几位热爱戏曲的挚友梁茂甫、梁心雨等人,在鄢陵县城成立了乐群剧社。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作家崔夫德,曾经撰写《鄢陵县乐群剧社始末》一文,较为翔实地记录了乐群剧社的成立、排戏和演戏的故事。
崔夫德回忆,《西厢记》是王世录从西安狮吼剧团带回的剧本,词调和曲牌也是狮吼剧团的,又融入了西府、祥符两大唱腔流派,博采众长,成为独具特色的戏曲名目。“王世录是民国时期鄢陵县城的戏曲名人,很有威望。”崔夫德说,王世录曾跟随彭店镇的三弦演奏家张伯让到西安狮吼剧团学艺。
崔夫德介绍,王世录写得一手好字,到了狮吼剧团后,就为剧团编写戏报,业余时间打大鼓、拉三弦。后来,王世录决心学戏。台上演出时,王世录就在剧院前楼的住室内,借助微弱的灯光,拿着铅笔,记下演员的唱词。就这样,通过坚持不懈地偷录戏词,再加上勤学苦练,王四录终于学会了《西厢记》《岳母刺字》等经典剧目。
后来,王世录和好友梁心雨、梁茂甫,知名绅士刘洪钦等人谈起学戏往事,大家都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的苦学精神,多次劝说并支持他成立专业戏班。
《鄢陵县文史资料》记载,1946年2月,在刘洪钦等人大力支持下,鄢陵县乐群剧社正式成立,班主为刘洪钦,戏班日常事务由王世录、范之炎等人负责。
但学徒学戏没有脚本,全凭老师口传,角色分派好后,学徒端坐在老师面前,老师一字一句念戏,重点把板式(慢板、流水、二八、飞板)、过门儿(乐队行弦)教熟,早起练功中搁弦(谓调弦儿),如此长年累月,反复演练,一本戏就能熟稔于心,然后登台演出。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