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来自“夏”的声音

2022-06-30 16:27:34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我要分享:

摘要:

□本报记者 王增阳

大禹之州,华夏同步。因大禹而得名,缘夏代而称殊。《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6月25日,夏都禹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2022夏文化论坛——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探索”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结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夏文化研究成果,用更加深入的考古发现丰富着夏文化的史料和内涵。

一场场内容翔实、材料丰富的研究报告,穿越数千年历史尘风,从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手工业考古、同位素考古等多学科、多领域,为我们带来了远古的“夏”的声音,尝试解读着更多关于夏代的讯息。

探索多学科视野下的夏文化

文献中关于夏禹、启的记载大多与禹州有关。《史记·货殖列传》:“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集解》引徐广曰:“禹居阳翟。”《左传·昭公四年》云:“夏启有钧台之享。”杜预注:“启,禹子也。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夏朝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诗经》《左传》《尚书》等众多先秦典籍均提及夏朝。西汉司马迁《史记》中也清晰记载了夏、商、周三朝更替的历史。但在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中,关于夏王朝建立的地理地域与夏文化的具体含义,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键问题。

《河北武安赵窑遗址新收获》《山东菏泽青邱堌堆遗址的龙山—岳石文化遗存》《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区K-01号宗地二里头遗存发掘收获》《2021—2022 年度河南新砦遗址勘探及发掘收获》《风格、技术与人群——二里头遗址出土岳石文化陶器研究》《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炊煮器组合与炊煮方式的变革》《从山西尹村遗址发掘成果看夏商文化更迭》《禹都阳城的布局规划及其历史地位》《禹州瓦店龙山晚期祭祀遗存》《关于夏文化研究的几个空白点》《夏纪年早期黄土高原的考古学文化互动研究》《尧舜禹史实与年代研究》《中原地区夏文化遗址人群的多种同位素研究》《河南夏文化居民的体质特征》《夏代都邑的制骨手工业》……来自全国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汇报了26个与夏文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夏王朝建立前后(距今约4000年),中原各地人口普遍增长,聚落规模扩大,发现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如淮阳平粮台遗址、郾城郝家台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登封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遗址、新密新砦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出现了分布最集中的中原城址群。这些遗址为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变迁、王权发展的程度以及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瓦店遗址 发现夏代早期大型祭祀遗迹

我市夏文化资源丰富,发掘和研究成果突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州瓦店遗址是华夏文明断代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夏代早期的都城级遗址,是夏文化早期存在的重要历史遗迹,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头的重要实证。瓦店遗址先后被纳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考古项目。

1979年,瓦店遗址初次引起人们的注意。1981年以来,国家和省有关考古研究单位多次对瓦店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一批重要的成果。瓦店遗址已出土大型环壕、祭祀遗迹群及陶酒器、石刀、卜骨、玉鸟、玉铲等遗物,是迄今为止我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心聚落和最精致的龙山文化时期代表性器物。

在当天的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分享了对夏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通过对瓦店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祭祀建筑的开始使用为瓦店龙山文化二期晚段,鼎盛期为瓦店龙山文化三期早段,到瓦店龙山文化三期晚段被废弃。该祭祀建筑的延续使用时间长达百年之久,其主体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而“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显然该祭祀建筑的使用已进入夏纪年的范围以内。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方燕明说,多年来,对夏代早期祭祀遗迹的探索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关于瓦店祭祀建筑的性质、祭祀对象和方式等问题,方燕明说,祭祀建筑是平整地表后形成的“除地曰墠”之墠,可能为当时的社类遗迹;祭祀对象可能是地祇即包含土地神、社稷神、山岳、河海、五祀神,以及百物之神,还有人鬼即包括先祖、先师、功臣等;祭品包括人牲、动物牺牲、五谷、精美器皿等;祭祀方法大体分燔燎类、瘗埋类、馈食类、磔辜类和血祭类等。通过对出土螺蚌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螺蚌采集季节和食用软体动物的相关历史背景,进而认为夏代早期瓦店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秋季举行,也存在有春祀,部分参与祭祀活动的人可以参与宴飨,参与宴飨的人数并不固定,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可能代表着祭祀规模的不断扩大。瓦店夏代早期祭祀遗迹的发掘与祭祀场景的重建,是古代文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真实写照。

多方向绘就更丰富夏代图景

夏文化探索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关键环节。2022夏文化论坛围绕史籍上的夏、夏文化的考古学探讨、夏文化的多学科研究、夏文化的物质遗存研究等,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民以食为天,夏代人种什么、吃什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蓝万里在《河南夏文化相关遗址的生业结构分析》中指出,河南地区在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农业生产在整体上延续古代中国北方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传统,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稻作已经相当普及,大豆的栽培属性进一步强化,小麦开始出现并日趋重要,粟黍稻麦豆“五谷”的传统农业格局已经形成。

夏文化居民有哪些体质特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孙蕾通过《河南夏文化居民的体质特征》,尝试解答此问题。孙蕾说,通过研究多个遗址出土的人骨,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可以管窥夏朝居民的身体状况。龙山、新砦、二里头时期人骨各大致有一半个体为未成年人,在可辨性别的成年个体中,龙山时期的女性死亡年龄高于男性,但新砦、二里头时期则是男性高于女性。河南居民的颅面形态更多地表现出北方、西北方人群的特点,反映此时中原人群与北方、西北方人群的交流、融合更显著。龙山至二里头居民中多数未成年人及哺乳期女性的饮食可能长期缺乏肉食,新鲜的植物性食物也不能充分获得。因较差的营养导致未成年人抵抗力极低,所以未成年人常患有化脓性脑膜炎。龙山时期的两性身高并不低于新砦和二里头居民,与河南先秦两性身高水平一致。

夏代人是否佩戴装饰性物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作了题为《夏王室玉器觅踪之一》的报告,通过论证后庄人首纹玉戚这一特征专一的文物是夏王室遗物,结合发现的有关遗迹现象,确认夏代与夏王朝的存在。朱乃诚说,对玉器形制的分析表明,后庄人首纹玉戚的制作年代可能在公元前1850年之后,或是在公元前1800年之后,而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即早于公元前1750年;也就是相当于新砦期,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后庄人首纹玉戚十分精致,使用者或是所有者,必然是当时一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这件玉戚还是目前发现的夏时期也是晚商以前最为精致的玉戚。

以史料和考古发现为基,沿厚重历史回溯,通过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社会学、体质人类学等综合研究,不断延伸的夏文化研究成果,为后人展示着夏代人的生存状态,也逐步厘清中华文明的更确切进程。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