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西

2022-11-24 02:05:37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吴爱民

我要分享:

摘要:

□吴爱民

早就想去闽西,看围屋,看客家人,看古田会议会址。国庆之际,终于成行。 一

夕阳的光芒洒向青翠的山峦,也洒向山坳中的围屋。远远望去,青翠间,座座土墙黛瓦的围屋泛着亮光,显得格外壮观。

围屋又称土楼,是客家先民为了防御外敌,历经多年建造的一种独特的营垒式建筑。围屋的外墙是在基石的基础上,用土坯或土石、木板、竹片,和着糯米、蛋清、石灰一层层夯筑而起,厚一两米,高十几米。围屋多为三到四层,一层做厨房、客厅、搞养殖,二层贮物贮粮,三层以上才住人。形状多圆形,也有方形、回字形、日字形等。虽历经百年,依然坚固无比,客家后人至今还在里面生活。

说起客家人,就让我想起咱们河南。其实,客家人很多都是咱们河南人。因为自两晋至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大量中原人被迫南迁,散落于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因身处异乡,自觉为客,久而久之,便被称为客家人。

伴着夕阳,走进被誉为“土楼王”的最大围屋建筑承启楼。承启楼为本地江氏家族于明崇祯年间所建,耗时81年。它直径73米,建筑面积5376.17平方米,四圈四层,有400个房间,最多时住有800多人。

承启楼门前的楹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进入大门,眼前的情景让人震撼。只见巨大的围屋内,上上下下四层楼房开阔敞亮,层层长廊环绕,木制的小房间一个挨着一个,放眼看去,犹如一个热热闹闹的圆形剧场,既宏大又漂亮。尤其长廊上挂着的一圈圈大红灯笼,更让人觉得喜气洋洋。围屋中央建有三道环形围房,中间是祖堂。家族聚会、待客、红白事等都在这里进行。沿着小卵石铺就的甬道,在迷宫一样的围房里穿行,不由从内心佩服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更感受到客家人团结平等包容的大家族格局。

看罢围屋土楼,翌日,我们来到培田古村。如果说围屋像个严实的堡垒,那么培田古村就是一片华丽的广厦。

培田古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多年历史。整个村子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吴氏宗祠、6处书院及两道跨街牌坊、三庵两庙、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建筑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传承了中原古建筑文化精髓,形成了聚族合居、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模式,被誉为“民间故宫”“福建民居第一村”。

跟着导游疾步朝前走,迎面就是一座装饰精美、气势不凡的石牌坊,顶端“恩荣”二字格外显眼。据说,这是光绪皇帝特许御前侍卫吴拔祯建造的跨街牌坊,文官要到此下轿,武官要到此下马,方可进入。沿古街没走多远,就来到门前开阔的继述堂前。

站在继述堂前,只见气势宏大的翅角门楼上横刻着“三台拱瑞”四个大字,两侧长竖石上刻着“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看罢对联,回头一望,不远处,青翠的山峦果然宛如一个巨大的笔架,横在眼前,暗想:好一个祥瑞之地!

继述堂整体为四进厅梁式框架结构,共十八厅二十四井,一百零八间房,每一处地面都铺有保存完好的三合土,如水泥地一般坚固平坦。我们跟着导游一步不落地入庭院、绕天井,从这院进那院,像进入迷宫一样绕来绕去。到处是高门槛,满眼的木结构。虽然时光的云烟早已染旧了房梁、屋顶和隔断,但难以掩饰其内在的精巧与华美。

从继述堂出来,跟着导游来到村中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吴氏总祠“衍庆堂”。“衍庆”意为训示裔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未进大门,就看到湖蓝彩绘的门楣上“吴氏宗祠”四个字金光闪闪,门两侧石狮、石鼓护院,可谓门当威镇,户对刚阳。走进去,偌大的院内,一座翅角古戏台分外抢眼,走近细瞅,台两侧柱上的楹联极为大气:几出剧情历百转岁月,数尺戏台容万里江山。

正对戏台几十米处是宽敞的中厅,厅两侧设有妇女儿童看戏间,立柱上写着: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粉壁上拓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往里走,过天井是祠堂,上悬“衍庆堂”金字匾额,下置祖宗牌位、香案,两侧墙上挂满了家训、家法、家规及世祖画像,彰显着培田人敬祖尊贤、重教求进的优良家风。

沿着古街往前走,我们又来到“容膝居”。“容膝”出自李白诗“楼高可采星,屋小堪容膝”,是培田吴氏家族对女眷进行文化、礼仪及女红教育之处,即妇女学馆,以识字、家训、族规、伦理、女红等为教育内容。院虽不大,却很雅致,小天井旁有教室、厨房,照壁下摆着兰花,上面书写的“可谈风月”四字,令人遐思万千。

最后来到官厅。官厅是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建于明崇祯年间,是培田人谋政、官方接待的活动场所。庭院宽敞,厅高堂阔,两厢居家,楼阁藏书课子。清朝纪晓岚巡视汀洲府时,就曾住这里,并写下“渤水蜚英”四字牌匾。1934年7月6日、7日,红七军、红九军先后到达,会师培田,随后就在官厅召开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军事会议。会后,红军抗日先遣队走上长征的道路。因此,培田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早,大家就乘车赶往古田会议会址。

来到景区,一眼望去,不远处是青翠的山峦,浓荫下,一处独立的房舍横在眼前。青翠中,“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一行红色大字分外耀眼。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本地廖氏家祠,又名万源祠,始建于1848年,辛亥革命后,改为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进驻古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把和声小学改为曙光小学。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会上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从院内的小北门进入北厢房,只见墙壁上挂着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的大幅黑白照片。

走出厢房,来到前厅,只见围着天井有道长廊,正面是厅堂,里面摆着几排简陋的桌椅,东北角有张方桌,靠墙有块小黑板。当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就是站在这里,面向100多位红军代表作报告。听导游讲:由于人多,座位不够,大家只好围坐在廊下的地面上聆听主席讲话。12月的闽西,天气寒冷,大家又衣着单薄,只好在地上架起木柴,边烤火边听讲话,至今地面上还留有几处黑色的火烧痕迹。

离开古田会议会址,我们来到了古田会议纪念馆。登上高高的台阶,步入展厅,里面一块块展板,一张张图片,一幅幅绘画,一件件实物,无声地诉说着古田会议前后红军在闽西的战斗与发展,讲述着古田会议的前后经过和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

展厅内的一座雕塑,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主席当时的工作情景:闽西的冬夜,寒风凛冽,主席身披棉衣,就着灯光,伏着身,一手按着搜集来的调查材料,一手握着毛笔,两眼注视着材料凝神思索。马灯闪着亮光,陪伴着主席伏案疾书,从黑夜到天亮。主席的心血凝在纸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积蓄着胜利的力量。

可以说,“古田会议决议案”是毛泽东主席建党、建军思想的集中体现,既解决了当时党和人民军队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又为日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成功从古田开始”,这是今天人们对古田会议的评价。

闽西是块红色的土地。从展示的绘画、实物看,当年,为了壮大革命队伍,无数的闽西儿女参加革命、参加红军,把生命献给了壮丽的民族解放事业。

动车在群山中疾驰,望着窗外青翠的山峦,我不由想起毛主席当年在此写下的诗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我仿佛看到了那山间的红旗,奋进的队伍……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