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魏都区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为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队伍建设出新彩 踔厉奋发向未来

本报记者  许廷合  通讯员 杨晓鹏

春节临近,一份特别的“新春贺礼”让魏都区干部群众振奋不已:在近日省民政厅公布的第一批全省“双治理”创新实验区(点)中,魏都区一家独占3个,其中魏都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全省“双治理”创新实验区,文峰街道河西社区、西大街道府后社区分别被确定为第一批全省“双治理”创新实验点,魏都区也成为许昌市唯一上榜单位。

成绩,对于魏都区来说,不仅见证着“敢为人先、争当标杆”的气魄担当,还代表着“党建引领、实干赋能”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而社区工作者正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近年来,魏都区以构建“进出有通道、履职有考评、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为目标,在社区工作者选任聘用、激励保障、管理培训等工作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通过构建社区专业“人才链”,助力打造美好社区的“魏都样板”。

“哒哒哒……”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响个不停。1月13日,初见魏都区新兴街道运粮社区党总支书记毛龙雯时,她正忙着起草社区庆新春活动的策划方案。毛龙雯原本在一家企业上班。2014年,拥有大学学历的她应聘到社区,成为一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人随和、做事干练,很快,她成长为服务居民的“行家里手”。

“只有队伍强,才能服务强。”魏都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柴凤祥介绍,为夯实人才底座,魏都区坚持高标准畅通社区进口、规范出口,先后出台《魏都区关于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意见》《魏都区社区工作者遴选方案》等文件,跳出社区干部在社区选的局限,把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聘到位。近年来,该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0周岁以下社区专职工作人员61人,一大批“90后”“00后”大学生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治理、服务群众的骨干力量。

同时,魏都区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魏都区社区后备人才储备库。从2020年开始,该区在全区范围内遴选非社区“两委”的年轻高学历的社区工作者累计300多人进入社区后备人才储备库。目前,魏都区城市社区干部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9岁降低为37岁,大专以上学历由220人增长到447人。

社区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聚焦业务提升,魏都区在提升社区工作者业务水平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在完善社区工作者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同时,该区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干部人才培训规划,创建许昌社区学院、魏都区社区工作者之家,建成集培训教育、学习充电、交流沟通、比赛演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工作者专业成长平台,区、街道、社区三级定期开展全员轮训,并每年结合当年重点工作加强实务能力培训。自2019年以来,民政部专家陈伟东教授团队已连续三年受邀走进魏都区,先后7次“传经送宝”,累计培训社区工作者3800余人次。

为进一步激励干事创业的热情,魏都区于2019年1月率先在全省实行城市社区工资改革,出台《魏都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及岗位等级薪酬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三岗十六级”薪酬体系,社区干部的薪酬标准从原来的平均每月2193元提升到现在的平均3650元,与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持平。此外,魏都区还建立健全激励评价机制,注重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让社区工作者干事有奔头、晋升有空间。

“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工作者调整岗位、职级晋升、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柴凤祥介绍,“近年来,我们加大对优秀社区工作者的表彰鼓励力度,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按程序进入社区‘两委’班子、担任各级党代会代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注重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录招聘事业编制人员,畅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确保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有奔头。”

通过创新机制、建强队伍、夯实基础,魏都区社区工作者队伍愈发出彩,也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2021年9月,魏都区以社区治理特色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并连续六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心里有盼头,干得有劲头。南关街道七一社区党委副书记万微微是魏都区第一批由社区工作者转变为街道事业编制人员的佼佼者,“有激励、有保障,压力在肩,动力更足。未来还得铆足劲,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万微微如是说。

责任编辑: 龚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