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过大年赶庙会》——记忆篇

网络中国节·元宵 ▏梦回童年,庙会记忆欢乐多

□ 记者 张铮 孙江锋 实习生 陈梦豪

庙会,在中国每个上点儿“岁数”的城市都有。

现在的庙会多数被各种文化包装,已然脱离了“庙”,只剩下“会”了。但就内容来说,其依然是民俗风情展示的舞台,也是民间艺人才艺集中展示的平台。

如果说,一年一度的春节是民间的“狂欢节”,那么庙会就是“狂欢节”的“嘉年华”。

春节期间的庙会,是一年当中最热闹、最好玩的。“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庙会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到处喜气洋洋,浓浓的年味儿就这样弥漫开来。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无论身在何处,这首儿歌总能唤起人们儿时的回忆。对于许昌人来说,“姥姥家唱大戏”的日子,多半就是那个村子举办庙会的时候。

唱大戏是农村庙会上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家住北关社区的王佑堂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中,规模大的庙会人山人海,一台戏不够看,就请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戏班唱对台戏。戏台相距不远,哪个戏班台下的观众多,哪个戏班赢。声誉所系,这些戏班不得不动真格的。

开戏前,各种丝弦在吱吱呀呀地定音,不一会儿台下就坐满了人。戏台中央坐着一些识戏的老年人,他们有的带着马扎,有的拿着凳子,有的干脆拎两块砖头当板凳坐。一些中年人、年轻人站在戏台两边,那些淘气的娃娃则在戏台前跑来跑去。

拉开幕布,那些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百姓庶民陆续登场,唱、念、做、打一点儿也不马虎,抖花腔、舞刀棒、翻跟头都很认真。台下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大家目不转睛,忽而咧嘴大笑,忽而怒目圆睁,为剧情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动情。

混在戏台周围,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时而跑到台上做个鬼脸,又像做错事一样跑回爷爷身边,或许这是很多人小时候看大戏的乐趣。

天天盼着赶庙会,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小时候觉得庙会上啥都有——天南海北的传统小吃、好看的年画和窗花、锣鼓喧天的各种杂耍演艺。

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外,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各种悠长悦耳的叫卖声,“冰糖葫芦哎——”“豌豆馅儿,好吃不贵!”那一阵阵叫卖声,喊得抑扬顿挫,令赶庙会的人不禁驻足。

庙会延续百年,是多数人的青春记忆,很多人一说起赶庙会,似乎都有同样的默契,这种默契更是热热闹闹和熙熙攘攘。

■ 编后语

你是否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浓浓的年味儿了?在我的记忆中,赶庙会就是年味儿。各种摊位布满街道,我和小伙伴儿穿梭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喜欢的玩具。

庙会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的古老传统民俗文化。各种摊贩的叫卖声、四面八方赶来的香客、精彩纷呈的杂耍表演,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唤起了很多人记忆深处的乡愁。

时光匆匆,岁月流逝,那些儿时的民风习俗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只有在你偶尔翻看老照片时,才能回忆起那些藏在庙会里的乡愁记忆。

不妨让我们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到处逛逛,也许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年过去了,庙会还在,美食还在,风俗还在,摆摊套圈的人还在,陪你赶庙会的人还在……

责任编辑: 龚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