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新探索1】“华夏”新解

2023-07-26 08:43:52  来源: 许昌日报  作者: 赵春青

我要分享:

摘要:

□赵春青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子曾视“夏”与“华”为同义词,从《尚书》起,“华”与“夏”开始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凡此种种,一再说明,华夏一词,不仅具有地理层面的涵义,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文化沉淀的涵义。

随着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考古学家们对“华夏”一词,有了自己的理解。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认为华、花与华山脚下的华族有关,而考古学上最早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盛行花瓣纹彩陶图案,应是华人的象征。截至目前,绝大多数考古学家已经认识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花瓣纹常见于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地区,并形成史前中国的第一次文化浪潮。中国是花的故乡,华夏大地是花的海洋,应肇始于此。

“夏”也有丰厚的考古学证据。据相关考证,夏朝是指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的中国第一个朝代,而被指认为夏文化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如果说,花儿朵朵伴随着最初中国的雏形,那么夏王朝的建立更是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最终形成。大禹治水是流传后世的佳话,也是大禹功绩显赫的证据之一,大禹成为夏王朝的奠基者。夏启是夏王朝的第一代君王,他改变了禅让制,实行父死子继的家长制,确立了中国2000多年的世袭制,可见夏王朝对中国政治制度深远的影响。

“华夏”一词的考古学证据,“华”文化以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夏”文化是指距今4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和距今3850至3750年左右的新砦文化以及距今3750至3550年左右的二里头文化。在夏文化当中,又以二里头文化发现得最早。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而命名的。从1959年起,该遗址经历了前后数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探寻,发现了一大批夏代遗存,如雄伟的宫殿建筑、神秘莫测的绿松石龙、古朴端庄的玉璋、纵横交错的道路网格等,无言地诉说着夏代的往事。

然而,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50年间。这一年代,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夏代前期的公元前21世纪到18世纪还有200来年的差距。换言之,二里头文化只不过是夏代晚期的文化。那么,夏代前期的文化又会在哪里呢?

陕县庙底沟彩陶罐

编辑:龚政明  校对:杜鹏勃

责编:杨伟峰  终审:李春霞


责任编辑: 龚政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