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深度报道】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10期 嵩山篇

寻禹·探源全媒体系列报道第10期 嵩山篇

嵩山之麓 禹迹缤纷

本报记者 邓雷 杨红卫 刘俊民/文 吕超峰/图


“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中原,八千年文明看嵩山。”

嵩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被誉为“五岳之尊”。位于嵩山南麓的登封市历史悠久,这里不仅坐落着享誉中外的少林寺,更有遍布全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遗址。

大禹治水成功后定都阳城。如今,登封市拥有70多处大禹文化遗迹,流传着70多个大禹神话传说,是大禹神话传说和文化遗迹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

时值盛夏,寻禹·探源全媒体报道组深入登封市,探寻大禹治水的点点禹迹,寻访华夏文明的民间传说,感触这片神圣土地的历史温度。

祖家庄所在位置


一城一石一阙

在登封市探寻禹迹,一城、一阙、一石是必去之地。

一城,即王城岗。

王城岗遗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背依王岭尖,面对颍河,东临五渡河,处于五渡河注入颍河的夹角地带,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遗址,面积34.8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奠基坑、窑穴、灰坑等遗迹,还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经过数十年的发掘和研究,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王城岗发掘出大、小两座城址,尤其是大城的发现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有力证据。201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原主任李伯谦对王城岗遗址发掘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题词:“王城岗上考古人,忙忙碌碌四十年,城墙城壕连连现,禹都阳城不虚传。”

一石,即启母石。

启母石位于登封市区北万岁峰下,高约10米、长约6米、宽约4米。此石相传为大禹妻子涂山娇因看到大禹化为黄熊受到惊吓所化而成,“石破北方而启生”,故名启母石。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孕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吕氏春秋》等古籍也有类似记载。

启母石只是一块石头,但人们把它和大禹治水联系起来,附会了动人的传说,并据此建庙供奉启母和大禹,说明大禹治水的功德深入人心。

一阙,即启母阙。

从启母石所在处下山,依次可见启母庙和启母阙。启母庙始建于汉,为祭祀大禹和启母而建,现已损毁,正在重建。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年),由颍川太守朱宠兴建,目前残毁较重,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阙身画像现存70余幅,主要内容有饮宴、百戏蹴鞠、夏禹化熊等内容。

启母阙阙铭及阙身上《夏禹化熊图》等是大禹文化的集中体现,阙铭为篆书,计有35行,字体俊逸刚劲,历来为金石家所关注。启母阙上的文字明确记载了共工治水、鲧禹治水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及启母的故事。1961年,启母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石与启母庙、启母阙一道成了人们歌颂、崇敬、祭祀大禹和启母的最佳见证。

登封市“大禹故里”牌坊


一村一祠一碑

在登封市70余处禹迹中,祖家庄是神话传说最多、禹迹遗存最集中的一处。

7月29日,寻禹·探源全媒体报道组来到位于登封市西2公里处的祖家庄。刚进村口,一座巍峨的方形石柱便映入眼帘,其三面分别刻有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文化名家文怀沙、著名书法家侯德昌题写的“大禹故里”。

一个小村庄,缘何能引起这么多文化名人的关注?原来祖家庄拥有禹王祠、石纽石、息壤岗、禹岭、禹王坛、禹王庙、禹母奶奶庙等10多处大禹文化遗迹,由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夏禹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四届大禹故里文化节也是在祖家庄举办的。

当地大禹文化专家郜南中说,相传大禹原是天上掌管行云布雨的下雨王,因不小心让蛟龙偷去雨簿,下了一场特大暴雨,人间顿时成了一片汪洋。玉皇大帝让他下凡将功折罪,限他十三天内锁住蛟龙,治服洪水。下雨王即借尸还魂出生于少室山下的石纽屯(祖家庄),起名文命。其父崇伯鲧治水失败后,大禹即接替父职继续治理洪水。历经十三年艰苦努力,大禹最终锁住了蛟龙,治服了洪水。地上一年,天上一天,十三天过去,大禹完成了治水任务。这时舜王年纪大了,看到自己的儿子商均太不争气,就将天下传给了大禹。

村西北的禹王祠现有大禹故里牌坊和寝殿两座建筑,寝殿面阔三间,前檐下悬挂“禹王祠”匾额一方,系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所题。殿内正中供奉大禹及其两位夫人涂山娇、涂山姚,东侧安放石纽石,西侧供奉大禹儿子夏启、五世孙少康、六世孙帝杼。关于禹王祠里的石纽石,郜南中对记者说:“石纽石高约1米、宽0.7米,自古以来就被当地群众视为神石。石上有一条龙纹,相传十分灵验,附近群众谁有病了,就到石前祭拜,并抚摸石纽石和其上的龙纹,回去后病就好了。因此,千百年来人们顶礼膜拜,石纽石被摸得异常光滑。史载‘禹生石纽’,石纽石即是大禹出生的物化孑遗。”

在祖家庄大禹故里文化广场,矗立着一座嵩山石做成的石刻,叫禹生石纽记碑。碑文由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全书撰文:“嵩高维岳,峻极于天。钟灵毓秀,代有圣贤。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鲧腹生禹,开启文明史篇。生长于斯,家居于此,脉络清晰,影响深远。治理水患,都于阳城,积淀丰厚,经典多元。大禹与嵩山,渊源与传承,神州无处可与比肩。禹生石纽,自古相传。《孟子》有载,《史记》明言。石纽何在,中岳嵩山……”

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村庄,一座祭祀大禹、禹妻及其子嗣的祠堂,一通记录禹生石纽的石碑,让登封大禹文化之乡的名气更大。

《禹生石纽记》石刻


一人一著一节

大禹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文化群体的共同努力。

7月28日上午,在郑州市政协机关的一间办公室,常松木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谈论登封大禹神话传说、大禹精神传承和文化节会的筹办等。

常松木的身份是郑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主任科员,之前曾任登封市文联副主席、政协文史委主任等职。而他最在意的身份是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神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在全国大禹文化研究领域,常松木有着特殊的“分量”。近20年时间里,他走遍了登封的山山水水,熟悉登封的一草一木,更对民间流传的大禹神话了然于心,开口能讲一大串大禹神话故事,提笔能为大禹名圣撰写碑文楹联。

2018年,经过常松木积极呼吁,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2018年8月10日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专家学者召开会议,经过充分研讨,认定登封是大禹故里故都所在地。

在学术观点上,常松木坚持“大禹生在登封”一说,理由有三:

第一,鲧和禹是父子,有“崇伯鲧”“崇伯禹”之说,古代的“崇”与“嵩”通用,故嵩山又称崇山。《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部族首领被封在崇山(嵩山)之阳,故称“崇伯鲧”。这表明,鲧是中岳嵩山一带夏部族首领,之后鲧治水失败,被尧的继任者舜流放并杀掉,由他的儿子禹继承了夏部族首领的位子,是为“崇伯禹”。

第二,大禹治水成功,建立了丰功伟绩和崇高的威望,后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定都登封阳城。史载“禹居阳城”“禹避阳城”“禹都阳城”,都说明大禹的老家在阳城,这些都顺理成章。大禹作为夏部族的首领,他主要是在中原一带治水和活动,他的居住地不太可能是边远山区等地。

第三,登封一带有石纽石、启母石、禹岭、禹洞、启母阙等大禹文化遗迹70多处,有更多更有分量的历史依据。

著作《登封与大禹故里》是常松木在此前《大禹与嵩山》《登封大禹神话传说》《禹里禹都研究文集》《悦读大禹故里》的基础上,收集、采集大量翔实的素材和史料,精心撰写而成,是了解大禹文化的一部重量级读本。

在常松木等专家的倡导下,至今登封市举办了四届大禹故里文化节和十届中国大禹文化之乡艺术节暨禹王祭祀典礼。“虽然面临经费筹措困难等因素,我认为大禹文化节会不能中断,社会各界都应该关心支持大禹文化,传承发扬大禹精神,赓续民族精神。”常松木对记者说。

中国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常松木


寻禹·探源报道顾问团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刘海旺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赵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砦工作队队长

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瓦店和王城岗工作队原队长

王吉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蚌埠禹会村遗址工作队原队长

何俊杰 浙江省绍兴市文史馆副馆长

教之忠 禹州市著名文化学者

刘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石纽石

(扫码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图文)


编辑:龚政明    校对:王   洪

责编:杨伟峰    终审:李春霞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