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思想光芒照莲城(5)一把中草药的薪火传承


①非遗传承人李彦锋在展示中医切片技艺    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天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向阳(左)    ③禹州市中医药企业展示生产的产品

于书锋晾晒黑芝麻。

扫码观看视频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习近平

记者 孙江锋 李旭光 黄增瑞 文/图

“九蒸九晒是中药传统炮制的方法之一,是我们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的瑰宝。”

10月8日,走进禹州市苌庄镇于王沟村龙虎山上的一间窑洞里,一股独特的芝麻香味扑鼻而来。于书锋正在认真选料、清洗、浸泡、蒸煮中药黑芝麻,炮制流程环环相扣,尽显匠心国粹。“炮制虽繁必不可减人工,品味虽贵必不可省物力。”作为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于书锋一直坚持着最传统的中药古法炮制技艺。

他说,炮制中药如做人,凭良心做,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取上品不惜工。在他的坚持下,中药古法炮制这项中华传统技艺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坚守初心——大山里的中药炮制“守艺人”

“你看,经过九蒸九晒的黑芝麻,外表是黑褐色,吃到嘴里发苦,把蒸好的黑芝麻用低温石墨破碎后,与炼制后的蜂蜜捶打融合,就做成了九蒸九晒芝麻丸。”于书锋一边介绍,一边把融合蜂蜜后的黑芝麻粉搓成条,放在搓丸板上,用手均匀搓动碾压,10粒芝麻丸相继滚入容器,一粒粒乌黑油亮的芝麻丸很快摆满了托盘。

对于书锋来说,中药炮制不仅是一项让人兴趣的工作,也是他坚守一生的事业。

42岁的于书锋,与中药结缘25年。

1999年,17岁的于书锋辍学到药行当起了学徒。10年的学徒生涯中,于书锋每天和中药材打交道,他能够辨识300多种中药材,也对中药材的市场行情有了初步了解。

“内蒙古的黄芪、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川贝、浙江的白术,这些都是有名的中药材。”于书锋说。

后来,于书锋在禹州药行街开起了自己的中药行。在日复一日和中药材的接触中,于书锋对中药炮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21年,于书锋拜河南省非遗项目禹州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传承人师金安为师,潜心学习中药加工炮制技艺。

禹州自古以来就是全国最主要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以精湛的中药炮制技艺闻名于世,素有“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不香”的美誉。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九蒸九晒就是禹州中药炮制最典型的代表性技艺。”于书锋说。

2021年,于书锋和妻子党晓丕一起,回到老家于王沟村,在村里的龙虎山顶建大晒场,修路、改造窑洞、垒灶台,用九蒸九晒的方式炮制中药材。

“我的大晒场位于山顶,这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非常适合炮制中药材。”于书锋说。

在于书锋的大晒场旁,4个古朴的灶台上摆放着4口蒸锅,蒸锅上摞着高高的蒸笼。于书锋就在这远离尘嚣的山顶,遵循古法中药炮制技艺流程,制作黑芝麻丸、黄精等养生保健产品。

“这是禹州传统中药丸剂黑芝麻丸的制作流程。”于书锋制作的黑芝麻丸精选高原胡麻(黑芝麻),用禹州山泉水浸泡、淘洗、去杂,历经九蒸九晒后,用石墨低温研磨成粉,加入炼制的山林蜂蜜,用石头打造的舂桶捶打300次,让蜂蜜和黑芝麻粉充分融合后,搓揉成丸。

经过九蒸九晒炮制技艺加工的黑芝麻丸,易吸收,能够很好地起到补肝益肾、健脑强身的功效。

“我生在‘药都’禹州,在龙虎山脚下长大,与中药材结缘20多年。作为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城市回归山村,我甘做大山上的‘守艺人’,把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传承下去。”于书锋说。

▶薪火传承——中药炮制技艺后继有人

既有丘陵山岗,又有河流平原,多种地貌特征集中在禹州一地,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几十味道地药材的原产地。

让药用动植物真正蜕变为中药材,减毒性、增药性,还需要“炮制”这一关键技艺和转化过程。千百年来,禹州的药工匠人遵守名医古法,不断发展创新,把“药过禹州倍生香”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老药工,特指1985年被国务院授予老药工称号的“中药人”,禹州老药工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战龙,便成长于老药工之家。5年前,他从郑州一家事业单位辞职,回到老家禹州市火龙镇东汪楼村创办了归园田居九蒸九制坊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他采用“九蒸九晒”传统技艺,遵古炮制,生产的熟地黄、黑芝麻、黄精、山茱萸等产品供不应求,吸收30多位村民进企业务工,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致富。

2021年,汪战龙创办的归园田居九蒸九制坊被许昌市确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传习所,先后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众多医药大学建立科研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创办至今,归园田居九蒸九制坊累计接待考察人员5000人次,举办中药炮制公益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

汪战龙的另一个身份是禹州市中药炮制协会秘书长。他介绍,“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于2006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保护和传承,是禹州市中药炮制协会最主要的工作内容。

“协会每年至少举办3期中药炮制培训班,由老药工现场演示清炒王不留行等中药材炮制技艺操作步骤,现场传授炮制技艺。协会还组织开展6次老药工收徒活动,收徒130余人,师带徒、手把手传授技艺,让愿意学艺的年轻人学到真本领。”汪战龙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禹州中医药产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近300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7人、许昌市级50余人、禹州市级200余人。

位于禹州市朱阁镇的青山药业,多年致力于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是禹州中医药企业的杰出代表。青山药业的创始人是老药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清山。

朱清山多年来潜心钻研禹州传统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成功恢复九蒸九晒传统工艺,九蒸九晒的黄精、熟地黄、何首乌、槐角等,广受赞誉。

朱改莲是朱清山的二女儿,女承父业,朱改莲从事中药行业近40年,是“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项目非遗传承人。

“作为中药加工炮制非遗传承人,要把中药做好做精做细,把‘药不经禹州不香’这张名片擦亮,让更多的人知道中药不炮制是没有疗效的,一定把中药炮制技艺传承好,发扬光大。”朱改莲说。

▶擦亮名片——讲好许昌中医药文化故事

华夏“药都”逢盛会,药香禹州迎贵客。9月21日,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第十三届禹州中医药交易会(以下简称药交会)在禹州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开幕。

禹州药交会起源于春秋时期,成型于南宋,闻名于明初。自2002年以来,禹州已成功举办12届药交会,成为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产品展示、经贸洽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平台之一。

禹州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贸易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就已经成为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历代医药圣贤的仁心妙术和医药理论,铸就了禹州厚重、灿烂的中医药文化。

依托清代药商鼎盛时期兴建的怀帮会馆和十三帮会馆遗址,禹州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药都”的历史风貌,展现禹州千年来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历程。该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中医药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专题博物馆。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华夏“药都”的中医药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提质增效。

在鄢陵,全县2400多个花木品种包含药用苗木160余种,“林药一体化”种植已初具规模。襄城县积极推动艾草产业链发展,打造艾草品牌,中医药种植模式正在开启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一的禹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以“抓中间、带两头”的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到交易、流通、检测、研发、应用、康养为一体的全产业发展链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中医药蕴含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辩证思维、系统化认知,是一代代中医药传承者毕生潜心探索的结晶。”于书锋说,“中医药文化对我影响巨大,今后我将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不断擦亮华夏‘药都’名片,提升‘药香禹州’品牌,为讲好许昌中医药文化故事,为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 兰民 贾同岭 校对 艾文

责编 王辉 终审 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