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搭好平台载体、引育并重发力、打造一流生态……今年我市将致力以人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人才洼地” 成就“创新高地”

许继集团高薪聘请6名高电压技术专业博士,河南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拿出14个岗位招贤纳士,新天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急需65名相关领域人才……4月9日,市人社局印发《许昌市2024年度人才需求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共收录43家企业的684名人才需求,最高年薪50万元。

《目录》显示,这684名人才需求涵盖全市重点培育的16条产业链,其中电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4条产业链占总需求的79%。

及时征集发布人才需求,仅是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夯实人才支撑的一个缩影。

新质生产力代表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而人才引领、人才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今年,我市人才工作以打造“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为目标,落实好“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紧扣服务发展,全方位培养引进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搭平台,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好人才工作,搭建平台是前提。如何把平台建在产业链上、用平台吸引集聚人才?抓紧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加强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联动,助推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结合国家高新区和“智慧岛”建设,搭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创业平台,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瞄准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和关键共性短板,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引导人才领题攻坚,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聚人才,坚持向外引、向内育协同发力。发展壮大人才队伍,自主培养是“基点”,人才引进是关键。树牢精准化、市场化理念,聚焦构建“633”工业体系,盯紧十大产业集群、16条重点产业链,用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中科院专家许昌行等载体和平台,探索开展“科技副总”选聘,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双一流”高校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和带技术、带项目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多关注、常联系许昌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打好乡情乡愁牌,吸引他们返乡创新创业;坚持“缺什么、育什么”的培养思路,着眼当下和长远需要,健全本土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展院(校)地合作,深化拓展校地人才共建工程,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工程,探索建立乡土人才联络站,培养挖掘更多“土专家”“田秀才”。

——优服务,确保“大环境”“小气候”同步提升。要确保人才能留住、用得好,关键是要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大环境”和识才用才的单位“小气候”。一方面,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人才工作调研宣传和评优评先。同时,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用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倾心解决住房保障、医疗健康、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及时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以“真情厚意”的服务留住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省委组织部出台实施的关于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的若干举措,持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尊重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上的主体地位。积极为人才放权赋能、松绑减负,引导用人单位充分尊重科研工作周期长的规律,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倾向,完善人才目标考核、职称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让人才安心工作、专心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杨仪  杜鹏勃     校对:张文正

责编:贾同岭              终审:刘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