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
——2014年5月习近平视察河南时的讲话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视察时,提出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即以发展优势产业为主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为主导推进培育发展新优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十年来,许昌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打好“四张牌”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许昌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许昌交通,日新月异。
核心提示
迎着清晨的霞光,满载乘客的列车飞驰在郑许市域铁路上;许昌产的假发远销非洲、欧美;许昌人家门口的胖东来成为国人热门“打卡地”……
这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象,与许昌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密不可分。许昌地处中原腹地,位于郑州都市圈核心区,是中原城市群地区性中心城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通过交通枢纽牵引和区位优势集聚,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客流、物流同时提速,许昌大地活力涌现,是枢纽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飞速发展——“川”字形高铁网将天涯变咫尺
5月10日早晨,家住东城区许州路附近的市民安洪欣起床后推开窗户,在窗前支起三脚架,固定好相机。迎着初夏的晨光,他向远处眺望,一列高铁快速驶过,安洪欣按下快门,定格了这一瞬间。“我年轻时是火车司机,开的绿皮火车在平原上的时速仅能达到80公里,那时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火车能够跑出350公里的时速!”对于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安洪欣感慨万千。
一座城,3条高铁线,5座高铁站,便捷的交通网络让许昌和各个城市的连接更“密切”。对于这一点,安洪欣深有体会。作为一名老“铁路人”,他驾驶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感受过铁路运输的“慢时光”。2015年,退休后的安洪欣背起相机,用镜头记录许昌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
本报签约摄影师安洪欣退休前曾是一名火车司机,退休后用镜头记录许昌的交通发展。
安洪欣是禹州人,2016年,得知禹州将要建高铁站,他多次到禹州站建设工地拍摄。为了更好地记录家乡可喜的变化,他还专门配备了航拍设备。郑渝高铁禹州段、禹州站、郑许市域铁路……几年间,安洪欣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
2019年12月1日,郑渝高铁(郑州至襄阳段)、郑合高铁通车,许昌新增的禹州站、长葛北站、许昌北站、鄢陵站4个高铁站正式投用。当日清晨,安洪欣带着妻子来到禹州站,买了最早班次的高铁车票乘车到达襄阳,体验高铁的便利。
目睹许昌“交通版图”的日新月异,安洪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川’字形高铁网,‘米’字形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的国、省干线公路网,以及一批大型货运枢纽,勾勒出许昌高速发展的壮丽轮廓。”安洪欣深有感触地说。
同样充满自豪感的还有禹州站安全员张磊。5月10日10时30分,从郑州东开往重庆北的G3403次高铁停靠禹州站,张磊在站台上引导乘客有序上车。“禹州站运营4年多,发送和到达旅客共计约260万人次。遇上‘五一‘’十一’这样的旅游旺季,到重庆的高铁几乎都是满员。乘坐高铁从许昌到重庆最快只需5个小时,对于游客来说太方便了。大量外地游客乘坐高铁来禹州神垕镇旅游、逛胖东来,也给禹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张磊说。
四通八达——“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尽显发展活力
5月11日11时许,一辆悬挂“苏A”开头牌号的小轿车在市区八龙路排队准备进入胖东来天使城停车场。“胖东来很有名气,我特意带着家人从江苏来许昌旅游,逛逛胖东来,感受一下许昌浓郁的三国文化氛围。”车主赵伟安说。
近年来,许昌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成了众多网友心目中的热门“打卡地”。
许昌文旅“热辣滚烫”,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
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仅郑许市域铁路就发送旅客37.36万人次,开行1334列,日均客运量4.67万人次。春节期间,许昌市16个收费站出口从2月10日到16日(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七)共下站72.3万台车。
交通,对地处中原腹地的许昌来说,是重要优势之一。
路,蕴含着新机遇,昭示着大发展。
许昌不断优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市公路网密度达到200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4位。京港澳、盐洛、兰南、许广、郑栾、安罗、许信等7条高速公路在许昌穿境而过,构筑了高品质的城市通勤网络,通车总里程286.91公里,实现各县(市、区)10分钟上高速的目标。
许昌持续提升客货运基础设施。全市现有客运站13个,营运客车1119辆,营运货车25420辆,危险品运输车辆292辆;市区现有公交车辆1004台,巡游出租车1370台。禹州市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襄城县、禹州市、鄢陵县、长葛市成功创建“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省级示范县。我市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实现了“县县有分拨、乡乡有网点、村村直通邮”目标。
许昌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定位,围绕交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先后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等荣誉称号。
优势再造——化“交通区位优势”为“枢纽经济优势”
5月12日11时许,当郑州的游客乘坐地铁飞驰在郑许市域铁路上,准备来许昌逛胖东来时,河南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负责人刘宏裕正在港区内查看工程进度。
“依托京广铁路苏桥站,我们规划建设了占地3600亩、总投资50亿元、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该物流港的整体定位是以钢材、建材、粮食等大宗货物为主,兼具城市配送功能,覆盖许昌市,辐射豫西南,与郑州物流业错位发展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刘宏裕说。
枢纽畅通既吸引八方来客,也集聚优势产业。2021年,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优势再造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许昌位于郑州都市圈核心区,承担着全省物流分拨功能和输出功能,正在建设中的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已被纳入河南省多式联运项目库,与全国、全省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河南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占地1360亩,总投资22亿元。“目前,一期建设已基本完成,计划上半年完成铁路专线开通,园区下半年开始运营。到2025年,综合物流港将实现铁路货运量400万吨。”刘宏裕说。
作为郑州都市圈“南大门”,许昌利用河南豫中陆路口岸综合物流港的铁路专用线,能实现与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的有效对接,推动“公铁机”联运,与郑州物流联动互补和错位发展。许昌距新郑机场40公里,综合物流港位于京广铁路与三洋铁路合围区,更利于打造全省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物流枢纽节点。
近年来,许昌枢纽能级持续提升,京广、孟平、三洋等3条国家干线客货运铁路穿境而过,郑许市域铁路开通,郑渝高铁、郑合高铁、京广高铁在许昌形成“川”字形高铁网;建成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万里综合物流园等一批大型货运枢纽。
枢纽先行扬新帆,引客聚产天地宽。今天,交通枢纽不仅仅意味着高效的运输方式,更意味着客流、货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的高效链接,从而聚产业、促消费、兴城市。
从“交通区位优势”转变为“枢纽经济优势”,许昌正奋跃而上,努力在发展枢纽经济中蹚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
数说交通
●国、省干线公路网基本织就。全市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226公里,形成了“四环十横十三纵”的普通干线公路网布局。
●农村公路网更畅达。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8536公里,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达100%,实现农村公路“县县畅、乡乡联、村村通、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
●2023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11137万吨,比上年增长25.7%;货物运输周转量2215846万吨公里,增长8.0%。旅客运输量1654万人,比上年增长180.3%;旅客运输周转量284394万人公里,增长336.1%。
编辑:毛志刚 杜鹏勃 校对:张良
责编:王辉 终审:黄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