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为改变缺水命运,与自然抗争修建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在红旗渠建设中,林县党员干部以挑战“不可能”之勇、努力变为“可能”之智、推动成为“现实”之能,向林县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优秀品质、坚毅举措,把握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妙招。
敢于斗争、艰苦创业,勇于挑战“不可能”。“一部林县志,半卷旱荒史”。半个世纪间遭受的30多次干旱,导致林县人民常年饱受水断粮绝。面对现实困境、人民期盼、时代呼唤,为彻底推翻靠天吃饭的局面,林县党委坚持以人民需要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积极解放思想,通过听民意把准工作方向、汇民智找准实施路子,采取跨境修建红旗渠的方式劈开太行山、跨省引水,再现“愚公移山”。反观当前,新征程道路上依然荆棘遍布、坎坷犹在,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牢记“为什么出发、为了谁前进”的终身使命,锤炼“开山斧”品格,提高敢于斗争能力,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魄力与勇气,去挑战每一个“不可能”。
率先垂范、无私奉献,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话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个林县党员干部的心中。修渠10年间,林县党员干部放下架子、挑起担子,与群众同睡硬石板、同喝野菜汤、同搬水泥砖,主动在施工队伍当排头、在危难险地当先锋,81位干部群众为工程建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冲锋队,才激励了广大群众的创业干劲,才使得红旗渠工程一往无前、一干到底。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铭记历史赋予的责任,主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急难险重第一线、重大斗争最前沿“墩墩苗”,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对给予的期望。
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让“可能”成为“现实”。红旗渠修建在20世纪60年代,是物质匮乏、资源短缺的年代,是国家最为困难的时期。林县干群不等不靠不要,实行“全县一盘棋”,先后组织30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通过资金自筹、工具自做、粮食自带、建材自制,不断在摸索中推进、在推进中总结。林县儿女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终于穿越太行山、引来漳河水、造福万代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摒弃骄娇二气,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自身综合素质,聚焦民盼民需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团结带领群众实现一个又一个“幸福梦”。
历久弥新,但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迈向新征程、踏入新时代,我们要全方位把握红渠旗精神内涵与精髓,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辑 贾同岭 责编 杨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