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付家笙”:“笙”声不息 百年传承

2024-06-14 11:59:31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黄增瑞

我要分享:

摘要:

笙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付文龙在家里制作笙。

核心提示

前段时间,在我市举行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市集上,由建安区张潘镇张二村非遗传承人展示的簧管乐器笙,吸引了不少市民好奇的目光。本期《人文许昌》,让我们走近这种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乐器,一起了解它的历史传承以及笙在许昌的发展变化。

商代就有了笙的雏形

6月5日,在市区许都公园,由市文广旅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许昌市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市集吸引了不少市民,其中“付家笙”展示的乐器笙让人颇为好奇。

实际上,这种乐器经常出现在剧团的乐队或民间的唢呐班上。表演者身体站立,双手持笙,上身随着笙发出的音调晃动,让人印象深刻。

“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也是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它音质柔和,独具中国民间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和’的美学思想。”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付文龙说,在和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笙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的作用。

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有了笙的雏形。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记载,“和”即小笙的前身。

古代《尚书·益稷》中已提到“笙镛以间”。在《诗经》的一首宴饮诗《小雅·鹿鸣》之中,就有关于乐器笙的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以后,《仪礼》《周记》《礼记》等历史文献多有记载笙这种乐器。

繁盛期周至春秋时期,笙作为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已经有很高的发展程度。

从历史上看,笙管乐的形成与统治阶级、宗教发展、民风民俗密不可分,它的发展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从社会应用方面看,它贯穿于历朝历代的朝廷、军队、官府、宗法乡里、寺庙、道观和民间,既是各种礼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与上至皇廷、下至民间各阶层音乐生活紧密相连,并随着意识形态文化的前进与变化而发展变化,承载着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文化”品质。

从吹笙到制作,一家六代人在传承

建安区张潘镇张二村位于许昌东南部,东与鄢陵县大马乡、只乐镇交界,南与漯河市临颍县窝城乡交界,境内有汉献帝张、潘二妃墓冢,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付文龙说,许昌“付家笙”起源于清朝末年,第一代传承人付有良出生于原荥阳县泗水镇石洞沟村,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民间音乐,擅长演奏笙。有一年,荥阳发生饥荒,付有良兄弟三人跟随母亲一路逃荒至许昌,后在许昌街头卖艺,靠吹笙、吹唢呐维持生计,后来因为笙不慎损坏,他就想着自己制作一把。

“许昌的楸木性稳、耐腐蚀、不易变形,是做笙斗的好材料。付有良又找来竹子和旧的铜锣在家埋头做笙,到付老虎这一代人做的笙已小有名气,周边几个城市的用户都上门定制,在行业内提起付老虎大部分人都知晓,为后人传承笙的制作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付文龙介绍。该制作技艺从清末至今已有六代传承,其传承方式为家族传承。在15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中,经历了付有良、付老虎、付海山、付水坡、付志勇、付文龙六代人的传承。

笙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付文龙自幼跟随父亲、爷爷学习制笙,他天资聪颖,从小耳濡目染,渐渐习得一手制笙的好手艺,并走出去借鉴好的做法,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大大提高了笙的品质。

付文龙说,笙主要由笙簧、笙苗,即笙体上的许多长短不一的竹管和连线吹口的笙底座的笙斗构成,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笙斗上。吹时用手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优美的乐音。

制作一把笙需要百道工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笙的传统制作技艺受到极大冲击,影响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面临濒危失传的危机。目前,河南省只有两个地方制作笙,除了许昌的“付家笙”外,另外一个在济源市。

付文龙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付氏管乐乐器坊”,为的就是把中国笙的历史文化,笙的制作、演奏等方面的知识让更多人知晓。

经他这一代的刻苦钻研,笙的制作技艺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喜爱这个古老的乐器。

“笙的选料非常严格,做工精细,做一个笙需要百道工序。制作笙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和木工、漆工技能,现在还涉及车床、钻床的操作本领,所以说没有近一年的学习是入不了门的。”付文龙说,制作一件小的笙最少要20天,制作一件大的笙则需要几个月。因此,干这种活儿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需要一种“匠人精神”才能把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如今,付文龙制作出来的笙音域宽广、音质优美、音色纯正、外形美观、经久耐用,受到周边县市众多演奏者的青睐和热捧。

他还利用电商直播平台展示或直播销售,吸引全国各地的客户慕名订货,销售可谓供不应求,一度把“付家笙”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许昌市豫剧团、周口豫剧团、安徽阜阳豫剧团、平顶山豫剧团、禹州市曲剧团等,以及我省非遗唢呐“网红”武华铭、董松恩等,用的都是“付家笙”。

万物之笙,“笙”声不息。“现在,我们和省内的多所艺术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向学校提供乐器,为学生传授笙的乐理知识等。”付文龙说,作为一名“90”后,他自认为为笙而生,并决心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在手工笙的美观度和细节处理上做得更精准、更适应市场需求,让“付家笙”焕发新的光彩,为非遗传承和许昌文化强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李翊飒  杜鹏勃    校对:李翊飒

责编:李炎                    终审:黄双燕


附件:

推荐阅读

数字报

许昌日报客户端(Android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客户端(iPhone版)

请使用手机浏览器扫描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