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个村、7个社区、10个单位、32个企业党支部获评“五星”支部……6月5日,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召开,2023年成功创建“五星”支部的村、社区、机关、企业受到隆重表彰。
“星星”关联民生,“星星”关乎发展。“五星”支部创建以来,我市坚持把支部过硬、产业兴旺作为创建工作的柱石,以支部过硬引领基层治理、以产业兴旺夯实振兴根基,带动生态宜居、平安法治、文明幸福齐头并进,推动创建工作见行见效。
向“星”而行,前路光明。目前,全市共有农村“五星”支部58个、“四星”支部332个、“三星”支部913个,“三星”以上支部占比达58.7%……创“星”、争“星”、追“星”,当下的许昌,全域呈现出“繁星满天”的蓬勃创建局面。
4月初,全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推进会在许昌召开。听取我市以“三抓三强”推动“五星”支部创建提质增效的经验和做法介绍后,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刚给予高度评价。
抓队伍、强组织,激发创建动力
田间地头看夏种、访民情,合作社里打电话为即将成熟的桃子找销路……这几天,长葛市后河镇闫楼村党支部书记闫东锋特别忙,刚捧回“五星”支部奖牌,就开始查漏补缺。
同样忙碌的,还有禹州市鸿畅镇李金寨村党支部书记李孝伟。“作为‘四星’支部,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一定要瞄准先进、突破提升,争取明年创成‘五星’支部!”李孝伟说。
创建“五星”支部,人是关键。实践证明,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头雁”,是村“两委”班子的“主心骨”,创建“五星”支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抓住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这一关键。
如何让“头雁”队伍强起来?工作中,我市以“选育管奖树”全链条建强“头雁”队伍,坚持严标准、拓渠道,共有2349名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组织266名党支部书记到苏州、成都等地学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举办128期“出彩吧!支书”擂台比赛促进互学互鉴,组织335名党支部书记参加大专学历教育;扎实开展村级班子届中评估,及时调整充实不合格不胜任的村党支部书记11人;从“五星”“四星”党支部书记中,择优推荐74名担任县级及以上“两代表一委员”,16名录(聘)用为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124名被评选为燕振昌式好书记……
深化“一编三定”、积分管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创建主体和先锋模范作用,组织9.8万余名农村党员认领创“星”岗位,示范带动30余万名群众组建巾帼、治安、矛调等志愿服务队1.1万余个,动员社会各界群众累计捐款、捐物、捐工折合人民币7000余万元……在“头雁”队伍强起来的同时,广大党员也动起来,成为创“星”的中坚力量。
乡土人才具有一技之长,是推动乡村振兴、创建“五星”支部的“金种子”。围绕聚集乡土人才,我市深入实施“引雁归巢”行动,利用各类节假日常态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对重点乡土人才实行“点对点”动员,共有8188名乡土人才返乡任职或创业。如今,他们已创办各类企业6000余家,带动就业上万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头雁”队伍强起来、广大党员动起来、乡土人才聚起来……全市各地各级党组织上下贯通、扎实创建,各类人才立足岗位、齐心发力,形成了大抓支部、争“星”晋级的生动局面。
抓产业、强经济,夯实创建根基
裁剪、配比、梳发、计量、分支、绑头、机缠、浸泡、定型……走进建安区榆林乡岳庄村社区工厂,数十名村民正忙着制作假发。
“目前,厂里有工人60人左右,月工资3000元左右。”岳庄村党支部书记牛跃举说,为带动群众致富,他们因地制宜将村小学改造提升为社区工厂,引进许昌卡美尔实业有限公司,让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此外,该村还引进了许昌邦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流转130亩土地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建设4座养殖棚,从内蒙古购买了2000只小羊羔,发展“育肥羊”养殖产业……
开辟增收致富路,点亮产业兴旺“星”。岳庄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仅是我市2000多个村(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一个缩影。
工作中,我市把经济发展作为创建“五星”支部的根基,在政策支持、制度联建、成果共享上持续发力,让集体产业“强”起来、“富”起来,点亮了一大批产业兴旺“星”,为群众铺就了致富路。
——在政策上强化支持。实施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动,梳理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等10种发展模式,从财政资金、土地保障、金融税费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明确市级安排上级下达建设用地指标的3%—5%专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集体经济发展,有效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用地难题;充分利用脱贫攻坚衔接资金7850万元,统筹谋划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69个,为157个村带来稳定收益……2023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6.2%。
——在机制上强化联建。实施“村企共建共富”行动,积极推动村企链接,探索村有企管、村企共建等运营模式,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增收;建立全市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源对接机制,向社会公开发布项目、资源信息276条,成功对接55个项目资源,解决了有项目无资金、有资源无项目的问题,推动村与村互补抱团发展;推动5个县(市、区)与中原农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实施集体经济发展“百村计划”,以保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兜底,有效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在成果上强化共享。坚持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建立完善“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双绑”机制,14.56万户群众加入1327家合作社,人均增收800余元;引导“双绑”龙头企业投入资金9.4亿元,用于村庄卫生保洁、扶困助学、便民设施完善等公益事业,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变化。
抓治理、强惠民,提升创建质效
把196个城市社区划分为986个网格,实现社区事务“一网统管”;
3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主动认领“微心愿”,办理民生实事数千件;
大力推进无物业服务小区(楼院)“清零”行动,全市736个无物业小区居民也享受到了优质的物业服务……
随着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干劲十足,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一幅环境美、产业兴、乡风淳的图景在许昌大地呈现。
抓好生态治理,优化人居环境。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创建突破口,扎实推进“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三化”(绿化、净化、美化)活动,累计完成厕所改造42万户、果树进村覆盖80%以上的村;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5000余处荒宅废园为菜园、花园、果园、游园,评选12.4万户“五美庭院”,使农村环境由“局部美”变为“全域美”。2023年上半年全省人居环境整治排名中,我市被表彰为“整治成效明显的市”。
抓牢社会治理,营造平安氛围。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四治融合”,常态化开展“三零”创建,定期开展防诈宣传、安全巡逻等,全市共有1848个村(社区)创成平安法治“星”,2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围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探索建立联组强村机制,推动乡镇干部应下尽下、常态在村,做到岗位在乡镇、服务在村组,让群众有事时能够找到管“事”人,努力实现基层组织增活力、村级治理提水平。
抓实乡风治理,提供便民服务。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定期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孝道文化大餐等党建引领孝善文化系列活动,积极倡树向上向善文明新风,文明村镇覆盖率达68.6%。开展优化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行动,推动家电维修、衣服缝补等群众真正需要的功能集聚,同时鼓励运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便民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五星”耀前路,出彩更争先。“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李梦源 刘靖雯 校对:张良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