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釉瓷上的岁月之弦

2024-06-25 11:25:26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黄增瑞 周杉杉

我要分享:

摘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宋代哥釉瓷胆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元代哥釉瓷圆洗

收藏于许昌博物馆的双系哥釉铁花瓶。本版图片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核心提示

你见过带有铁花的花瓶吗?

在许昌博物馆,就有一件清代的双系哥釉铁花瓶。

那么,何为哥釉瓷?花瓶上为啥会有铁花装饰?本期的《人文许昌》,就让我们通过这件双系哥釉铁花瓶来了解一下哥釉瓷。

A何为哥釉瓷?

前几天,记者在许昌博物馆的展柜内看到一件清代的花瓶,器型规整,做工精美,釉色美润如玉,尤其是瓶的口、肩、足三部分还有紧箍的铁花,看上去虽然锈迹斑斑,但不失完美。

就此,许昌博物馆文物保管处主任陈文利说,该瓶通高40厘米,口径19.7厘米,腹径23.6厘米,足径15.7厘米。瓶为直口、束颈、鼔腹微收、圈足外撇。口外沿、腹交接处与底部外沿各装饰一周的铁花。颈上还饰有两个铁花狮形耳,耳周围为一圈水涡纹,体内外均施豆青釉。

“这件文物我们博物馆收藏较早,是在社会上征集而来的。”陈文利说。

那么,何为哥釉瓷?

据陈文利介绍,哥釉瓷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文献记载,南宋时期,浙江龙泉有章氏二兄弟,均以制陶为业,各主一窑,其兄所主窑名为哥窑,其弟所主窑名称为龙泉窑。哥釉瓷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隐现酱紫色胎骨。

哥釉瓷由于烧造时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出现釉面开片,俗称“碎瓷”。这一缺陷后被文人充分发掘,推至审美最高层次,并让哥釉瓷以其缺陷美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其细碎的纹片,肥厚的釉层引得当时各大瓷种争相效仿。而在这些“碎瓷”上勾勒出发色淡雅、纹饰生动的青花图案,并且成功烧出哥釉的“金钩铁线”,使之拥有了别样的美。

由于目前传世哥釉瓷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公共文化机构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挖掘出土,故被人称为“传世哥窑”,是瓷器中的佼佼者。

B“铁花”为何开在哥釉瓷瓶上?

哥釉瓷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釉瓷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色、灰青色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陈文利说,所谓“铁花哥釉瓷”,则出现在乾隆朝之后。这是指在哥釉瓷器物上,以酱油釉涂抹在其上凸雕的纹饰上,因为其色如铁锈一般,故称之为铁花装饰。

这种装饰样式的出现,在单色釉的烧造中,是一种创造和发展。在审美上,丰富了美感欣赏的色彩层次和装饰层次。不过,在乾隆时期,这种装饰方式刚刚出现,采用不多,而且装饰面较小,一般都局限在器物的肩部和耳部,主要是一些回纹和如意纹。这类器物大都仿造金属器皿,看起来庄重又耐看。

“这件瓷器为清代的双系哥釉铁花瓶,它的另一个特点就在铁花上,所以叫铁花瓶,铁花不仅能起到装饰效果,还有固定花瓶的作用。”陈文利说。

C明清时期的哥釉瓷有何不同?

明代烧制的官窑哥釉瓷多带有年号及官款。民窑哥釉瓷烧造也极多,仅次于清代。明代哥釉瓷官窑仿品特点鲜明,不是纯粹的仿古、仿真,其造型、品类也完全体现了明代特点。有的甚至带有“酱色”口,其颜色与宋元时期差别很大。

清代早期仿哥釉瓷比明代烧制技艺更为成熟,器型多有大件作品,也分官窑和民窑两类。从胎体上来说,官窑胎体洁白、厚重;民窑胎体多灰白色、黄白色,胎质较差,圈足有窑红现象。从釉色上来说,官窑较白,有的烧成青色,呈失透状,玉质感远不及宋元时期,釉质纯净;民窑釉质略显浑浊。

据说,乾隆皇帝尤喜赏哥釉瓷,在他赞美瓷器的近200首诗中,描写哥釉瓷的就有近20首,他还曾用“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来盛赞哥釉瓷。

为了传承哥釉瓷制作工艺,1963年4月,失传700多年的龙泉哥釉瓷在当地复烧成功,从此,龙泉哥釉瓷作为传统产品开始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陈文利说,许昌博物馆馆藏的这一件双系哥釉铁花瓶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美学特点、工艺技术和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究和传承。


编辑 王婵 贾同岭 校对 王婵

责编 杨伟峰     终审 刘力华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