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向榜样学习 为党旗增辉

编者按

150名优秀共产党员、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5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七一”前夕,我市对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涌现出的“两优一先”对象进行表彰。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榜样的事迹可学可做,榜样的精神可追可及。本期《特别报道》聚焦其中7人,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那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奋斗事迹;让我们学习他们,为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作出不凡业绩。


陈留周:

退休不褪色 荒山披“绿装”

□本报记者 胡晨 

14年前,他从机关退休,签下绿化荒山合同;14年里,他开挖土石9000多立方米、栽种树木10万余棵、绿化荒山5000余亩;如今,荒山满目皆绿,成了乡亲们的“绿色银行”……他就是刚刚获得“许昌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的陈留周。 

今年60多岁的陈留周1998年7月入党,2010年从禹州市无梁镇人民政府提前退休后回到老家禹州市苌庄镇西陈村。看着家门前光秃秃的山,本该颐养天年的他萌生了绿化荒山的想法。 

“咱是党员,为了子孙后代有一个好环境,拼上老命,也要让荒山变绿变美!”陈留周不顾家人的反对,与村里签下了荒山绿化承包合同,从此开启了一场荒山披绿的“马拉松”。 

万事开头难。山上高低不平没有路,他就带人修通了一条从村里直通山顶的5米宽的砂石路,并在两侧栽下松树、侧柏、梧桐树;山坡存不住水土,他就带人整修成了一层一层的水平梯田,再趁冬季挖出树坑、填进熟土,种下棵棵桃树、梨树、杏树、无花果树等树苗;不懂管理,他就自学各种果树的育苗、栽种、打药、修剪、嫁接等栽培技术,“门外汉”慢慢成了“土专家”;没有灌溉水源,他用挖掘机接连开挖8个池塘截留雨水,确保定期浇水,树苗存活…… 

寒来暑往,经过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管护,一棵棵小树苗已经长大。放眼望去,昔日的荒山秃岭已经郁郁葱葱,桃、杏、梨等果子压弯枝头,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对于今后的发展,陈留周也有计划:建立水果品尝区、垂钓体验区、果树研学区、蔬菜采摘区,真正让眼前的绿水青山变成乡亲们致富的“金山银山”。


冯国生:

赤诚诠释初心 实干践行使命

□本报记者 李新

奋战在鄢陵县交通运输战线上的冯国生,今年迎来了20岁的“政治生日”——入党2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全心全意、敬业奉献,以一步一个脚印的实际行动展现了“80后”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冯国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工作中,冯国生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深入实地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据。在负责跟进河南交投交通安全设施智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虚心请教,迅速进入角色、融入岗位,从未出现问题纰漏。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占地约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5636.63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车间、实训车间、维修车间、办公楼及其附属配套设施,生产安全护栏、指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年纳税7000万元,带动就业300人。他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推动重点项目的落地和发展。冯国生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冯国生都严格要求自己,把纪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让心存敬畏成为日常自觉,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全面准确了解党的纪律规矩,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他把“看在眼里的教训”转化为“刻在心里的敬畏”,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把反面教材转变成自己的阅历经验,坚守政治定力,树立了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