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10:04:17 来源: 许昌晨报 作者: 毛迎 吴艳丽
我要分享:
石镰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播种机、收割机……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农业机械化的高效和便捷。你知道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是如何干农活儿的吗?
在许昌博物馆,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镰、石斧、石磨盘等工具,透过这些穿越数千年的文物,我们可以一窥许昌农耕文明的发展史。
1.石镰、石铲、石斧见证远古农耕文明
一块片状的条石,器身呈弧形,镰首锐利,背部圆钝,刃口处被加工成整齐细密的锯齿状,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记者看到展柜内陈列的石镰与如今的镰刀外形相似,最明显的区别是石镰有锯齿状的刃口。
镰刀为什么要做成锯齿状?答案很简单,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石头无法打磨得那么锋利,所以做成锯齿状收割农作物是最高效的选择。
“这种形式的石镰是裴李岗文化特有的一种器形,因刃部带锯齿,又被称为‘锯齿石镰’。作为新石器时代广泛应用的一种农业收获工具,石镰在各地均有发现,其形式大同小异,刃口多为磨制而成,但类似裴李岗文化经特殊处理的锯齿石镰并不多见。裴李岗文化的石镰制作非常精致,反映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农业生产规模和粮食收获量均已得到较大的发展。”许昌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记者注意到,石镰的镰柄宽厚,末端上下两侧分别有尖状突起与凹口形结构。实际使用时,石镰需要安装在木柄上,利用绳索等材料加以固定;末端的突起和凹口形设计便于绑缚镰身并增强石、木柄结合的稳定性。
许昌博物馆还收藏了一件石铲,这件石铲通长38.8厘米,宽12.3厘米,厚1厘米,是1984年在许昌县灵井乡(今建安区灵井镇)韩庄村发现的,为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石铲是原始农具之一,通常用于垦荒、翻地。
许昌博物馆收藏了多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斧。早期,人类使用的大部分是束腰石斧,就是石斧上端有一个凹陷的部分,相当于人的腰部,用绳子将斧与柄在腰部捆绑相连。但是这种石斧长期使用,难免会因绳子绷断而出现滑脱现象。后来,经过反复的琢磨与改进,先民们发明了在石斧上钻孔的技术。他们把钻孔石斧表面打造得光滑匀整,孔的位置上下适中,整体造型上窄下宽,中间过渡弧线流畅自然,再把斧头与斧柄在钻孔处榫卯相连,这样,一柄与现代斧子几乎完全相同的石斧诞生了。
2.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
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发现时代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最早发现于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得名。
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之前,当地文物部门已经收集了20多件石磨盘、石磨棒,但是由于当时不清楚具体出土位置,最初,考古学家将这种看着像石板、两头圆形、面上微凹、底下有四条腿的器物取名为“石碾盘”。
1977年春天,在新郑西北7.5公里的裴李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种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的文化遗存。由于这类文化遗存以磨制石器为代表,因此被确定为新石器文化。从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锯齿石镰和大量陶器来看,距今8千年左右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谷物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进行种植,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为了存放谷物,先民们又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器具——陶器。
1980年,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指出,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为“裴李岗文化”,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裴李岗文化遗址多集中在河南中部、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豫西山区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迄今为止发现了150多处,经过发掘且有重要考古发现的近20处,长葛石固遗址就是其中一处。
在许昌博物馆一楼展厅,陈列着一件石磨盘。这件石磨盘出土于石固遗址,石磨盘上摆放的圆柱形物体叫石磨棒,它通常和石磨盘配合使用,用来碾磨谷物。“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在磨制技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石斧、石铲的刃部磨制得很光滑,体型比较大的石磨盘和圆柱形石磨棒更能代表裴李岗文化的石器制作水平,成为裴李岗文化区别于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最明显的标志性器物。”陈文利说。
3.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
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分布的重要区域,出土有石斧、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还有手制的低温红陶器等,这标志着当时的许地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
石固遗址的发现十分具有戏剧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居民经常在这里发现像铲刀、斧头一样的石块和像碗、盘一样红色、棕色或橘黄色的陶器。当时,其他人不在意,只有一位叫李兴隆的居民很感兴趣。1978年春天,当地有关部门决定把石固遗址所在的这块高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小平原。李兴隆和几位文物爱好者向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写了报告,最终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与保护。197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安志敏教授赶到石固镇岗河村,调查后安排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石固遗址进行发掘。石固遗址的发掘,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
到1980年年底,考古队先后发掘了4次,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共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骨笛)等。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在中原地区为首次发现。
考古专家认为,石固遗址是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共存的人类聚落遗址。后来,这里被正式命名为石固遗址,并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多处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情况来看,当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定居村落,先民们过着较为安定的农耕生活。他们用石斧来砍伐田间的草木荆棘,然后用石铲翻耕土地,种植粟类作物。他们用石镰、石刀收割谷物,用石磨盘和石磨棒来加工粮食,同时,已经开始饲养猪、羊、鸡、狗等家畜。”陈文利说。
编辑:常烨 刘靖雯 校对:王婵
责编:王婵 终审:刘俊民
附件:
许昌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地址:许昌市龙兴路报业大厦 邮编:461000 豫ICP备:0501057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180241 业务电话:0374-4399669 值班电话:0374-4399669 邮箱:cn.21xc@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