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日报客户端

请用浏览器扫描下载

关 闭

汇人才之力铸许昌辉煌

——看我市巧用“加减乘除”提升招才引智质效

核心提示

许继集团、开普检测、黄河旋风、市委党校、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市中心医院……9月7日,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许昌140家企事业单位带着175个岗位、1090个人才需求前来参会,诚邀全国优秀人才在许昌这片热土上激扬创业热情、成就个人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城市的第一竞争力。依托省级平台求贤纳才,仅是我市“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专项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实施“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为牵引,发挥“加减乘除”效应,做好人才引、育、用、留文章,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许昌实践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其中,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154人,专业技术人才20.51万人,技能人才83.97万人,形成了“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融合互促格局。

1、招引渠道做“加法”——

坚持向外引、向内育同向发力

博士7人、硕士101人、本科110人、专科和技能人才30人……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期间,我市现场接收简历共计1577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48人,一群人与一座城的约定就此开启。

人才青睐许昌,我市持续拓宽招引渠道,坚持外引内育的一个缩影。

工作中,紧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主体需求,着力拓宽引才渠道,不断建强引才聚才强磁场。

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打造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的引才活动。聚焦高层次人才招引,围绕“633”工业体系需要,编制发布许昌市人才需求目录、招引人才分布图,帮助人才和企业按图索骥、精准对接;围绕招引青年人才,实行许昌市引进优秀硕(博)士三年行动计划,开辟招才引智“绿色通道”,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一批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召开“许君以昌·智享未来”高校系列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2.17万个,吸引5.05万名求职者到场参加,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14万人。

另一方面,坚持“大人才观”,重视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的培育,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人才队伍。深入推动许昌市与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全市已有77家企业与中国科学院33家院所开展人才、技术合作,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居全省第1位;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2022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1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9.33万人;持续开展乡土人才培育行动,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近3000人,因地制宜打造鄢陵花工、禹州药工等技能品牌,为推动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如今,一批批教授、专家受邀上门指导,一名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来许创业,一个个研发基地挂牌成立……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背后,是许昌持续拓宽招引、培育渠道筑起的人才“雁阵”。

2、政策门槛做“减法”——

着力破障碍、解束缚激发活力

“一站式”快速通道、线上“一件事”快办通道、云端(AI)“远程式”面试通道、综合“一对一”服务通道……在第七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现场,许昌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区域格外火爆,工作人员正忙着为高层次人才办理引进相关业务。

为人才打开“绿色通道”,仅是我市着力破除政策门槛,吸引青年人才向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和基层一线集聚的一个缩影。

针对我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需要,着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优化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升级“许昌英才计划”1.0版、2.0版、3.0版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引进认定、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服务保障机制,设立不少于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

简化认定程序。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向重点企业下放职称评审、技能人才评价权限。积极构建人才诉求“一窗受理”、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一呼百应”快响机制,常态化推进人才分类认定和青年潜力人才“随到随认”。

创新招引机制。建立“一事一议”工作机制,通过专家举荐、专项邀约、针对性洽谈等形式,深入推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育。构建“双招双引”机制,发挥市政府驻外联络机构招才引智作用,推动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引导许昌市重点企业在发达地区独立或联合建设研发平台,打造“人才飞地”。

一项项破体制壁垒的政策措施,让人才管理更加灵活高效,实现了真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平台建设做“乘法”——

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超硬材料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化工材料产业链、先进计算产业链……依托16条产业链,许昌加快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跨越,牢牢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如何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聚焦主导产业需求,发挥比较优势,把平台建在产业链上,用平台来吸引集聚人才,加速人才集聚、产业升级,实现产才融合发展。

——搭建集聚平台。科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能级人才集聚平台。投资建设的中原电气实验室顺利挂牌运营,为许昌电气装备制造高地再添新坐标;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2023年科技部批复的全国16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之一,成为全国首个并入中国移动“百川”算力网络的智算中心;国产通用人工智能算力落地边缘云计算中心,成为除郑州市外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算力供应方,打造了全省唯一、全国第一梯队的云—边—端协同算网融合平台;德通智能科技公司牵头组建百余名行业著名专家学者加盟的“振动搅拌应用技术创新(世界)联盟”,与国内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获得核心成果专利160多件,振动搅拌设备细分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

——深化校地共建。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许昌市校地人才共建工程的实施意见》《许昌市校地人才共建工程人员选派管理与考核办法》,推动在许高校和地方每年互派80名专家、干部人才,开展双向交流挂职,实现了“政产学研用”深度拓展,先后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44个,合作开展项目研发503项。

——选派科技副职。坚持每年从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中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家人才,到乡镇挂任科技副乡(镇)长,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截至目前,共选派4批200名专家人才助力科技帮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产业“求贤若渴”,人才“精准匹配”。如今,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许昌,利用不断完善的平台建设,实现了产业链精准布局人才链,推动形成了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

4、急难愁盼做“除法”——

确保大环境、小气候同步提升

“人才公寓设施完善、环境优美,让我感受到了许昌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首批入住许昌人才公寓的王少鹏毕业于中南大学,目前在许继软件公司从事研发工作。

今年4月,我市首批人才公寓交付,182套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可拎包入住的房源,为各类来许人才点亮了属于自己的“烟火”。

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创新创业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在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上,我市聚焦人才急难愁盼,坚持在资金投入、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首位保障,确保大环境、小气候同步提升。

营造最优“小气候”。积极落实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的若干举措》,研究制定许昌市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细化配套措施,建立实时跟踪、专题评估、定期调度制度,督促各责任单位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构建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20多项配套服务保障措施。

加大推优表先力度。定期选树优秀企业家、优秀科技工作者、“许昌大工匠”等优秀人才,深入挖掘、宣传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企业家代表和专家人才被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汇人才之力,铸许昌辉煌。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打造“人才洼地”成就“创新高地”为目标,深入落实“许昌英才计划”3.0版政策体系,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许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辑:李梦源 刘靖    校对:艾文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