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7日,65岁的毛泽东在襄城县视察烟叶时,一声“烟叶王国”的赞叹,不仅给许昌带来了无限的荣耀,而且造就了那个年代“言烟叶必称许昌”的辉煌。多少年来,外地人每每提到许昌,也总是将其与烟叶联系在一起。
金秋九月,襄城县王洛镇的烟叶正进入采烤的关键时期,烟农们奔走在烟田与烤房之间,忙得不亦乐乎。
一声声清脆的分类编竿咔嚓声,一批批成熟的烟叶进入烤房,一股股甜香穿透烤房扑鼻而来。看到一片片黄绿的烟叶经过“洗礼”变成“黄金叶”,烟农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王洛镇地处丘岗地带,共有耕地6.8万亩,今年全镇种烟2.1万亩,占襄城县全县种植面积的1/7,闫寨北、闫寨南、殷庄3个千亩纯作烟示范方,已改造、新建1200座热泵烤烟房。
“今年俺种的840亩烟叶全都在示范方内,虽然之前下了几场大雨,但因示范方地处岗地,旱能浇、涝能排,没受太大影响。”种烟大户雷俊红说。
58岁的雷俊红20年前就开始种烟,平均每年种烟50亩,2020年国家烟叶补贴政策落实到位,烟草部门投入200万元免费为他兴建了50多座热泵烤烟房,再加上各级烟草部门的技术专家经常现场指导他烟叶育苗、中耕、培土、施肥、浇水、治虫、打顶打杈,他的种植面积近年来逐渐增加到600亩,今年又扩种到840亩。
在雷俊红家的50多座热泵烤烟房前,记者看到的是烟农们那张张笑脸和满炕顺杆黄的烤烟,听到的是烟农那阵阵爽朗的说笑声。正在上烟的务工人员雷晓丽兴奋地说:“俺不出村,在这里打工,每天收入160元,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
话音刚落,脱贫户雷桂芳笑眯眯地接过话茬说:“俺这几年挣双份钱,每年流转给雷俊红土地6亩,地租收入6000元,一年在这里打工6个月,又收入1.5万元。”
许昌市地处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种植烟叶的宝地。早在清朝光绪年间,许昌市周围的各县就已经广泛种植烟叶,年收购量高达250万公斤。尤其是位于许昌市西南部的襄城县,土壤质地优良、营养丰富,所产烟叶质地醇厚、香气浓郁、叶片丰润,是我国浓香型烟叶的代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昌地区每年烟叶种植面积逾百万亩,产量占全省的90%,成为国内“中华”等高档香烟必不可少的原料。
襄城县汾陈镇的王清继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老烟农,种烟经验丰富,家里常年种植着30多亩烟田,他就是靠着烟叶种植把儿女养育成人。
“这几年在烟草公司的指导帮助下,我这烟田的产量一直不错,关键是每亩地投进去的成本降低了不少,现在一亩地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很满意!”王清继说。
俗话说:“烤得好一身宝,烤不好一堆草。”烟叶烘烤是烟农心中公认的最“煎熬”的环节。
“过去用煤炭烘烤烟叶时,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烤房边守着,随时要添煤掏灰,漆黑的煤灰到处飞,不仅烤房四周布满了厚厚的灰尘,空气中还弥漫着刺鼻呛人的煤烟味。”王清继说,现在,新建的烤房不仅用起来轻松,而且能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烟田道路纵横交错,机井沟渠互通互连,育苗基地设施齐全……如今,汽车穿行在襄城县万亩特色优质烟生产基地,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机械设备必不可少,对于烟田种植管理来说,同样如此。“现在,烟草种植也有了‘科技范儿’。从育苗、施肥、起垄、移栽到中耕、植保、灌溉、采收,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王清继说。
像王清继这样的种烟“老把式”在我市还有不少,许昌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每年都会邀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烟叶一线从业技术骨干和种烟“老把式”一起,结合当年的生产条件,进行烟叶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抗旱防涝等经验交流;在推进现代农业种植的同时,更加重视与传统农艺农技相结合,形成适宜本地化种植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近年来,为推动烟区高质量发展,我市全面构建以烟田轮作、土壤保育、生物防治、地膜回收等为内容的烟叶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同时,以拓宽烟农增收渠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拓展烟叶基础设施和基本烟田利用深度,加大二、三产业培育力度。2023年,我市实现烟农非烟增收总产值2.7亿元、净收入1.7亿元。
编辑:王辉 杜鹏勃 校对:樊迎喜
责编:贾同岭 终审:杨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