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襄城县紫云镇大庙李村,一个占地50亩的现代化育苗工厂正书写着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
8座蓝白相间的四联栋温室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着温度,育苗盘中的烟苗青翠欲滴。这里的主人公——“80后”新农人段贾贾,用十年坚守将废弃砖场变为“金牌育苗基地”,每年产出超700万株优质烟苗。
“十年前这里堆满废弃砖块,现在成了紫云镇标准化、集约化育苗基地。”段贾贾抚摸着温控设备感慨道。2013年,抓住当地取缔黏土砖场的生态治理契机,在上级烟草局的指导下,他带领村民在这块土地上建起8座标准化四联栋温室大棚,开创性地引进环境智控系统。
俗话说,“苗好一半收”。育苗是烟叶种植的第一步,更是优质烟叶生产的基础。“今年我们基地培育的种子型号是中叶100,每天要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这些苗子。”段贾贾穿梭在大棚间查看仪表数据。
与传统漂浮育苗法相比,段贾贾采用的湿润育苗技术独树一帜:通过精准控制1.5—2cm 水位、30℃-35℃恒温环境,配合基质混合菌群装盘、剪叶控高等数道精细工序,使烟苗发病率降低40%,成活率高达95%。当幼苗成长至40天关键期,工人会进行“剪叶促根”,确保每盘烟苗根系强壮。
每座大棚配备的物联网监测系统,让温度、湿度尽在“掌”控,工人全天24小时轮班巡检,确保707万株烟苗“零瑕疵”生长。
“我每天都要到棚里看看,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让烟苗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段贾贾说。
育苗工厂带动了整条产业链的发展。每年60天管培期吸纳周边15名村民就业,发放工资9万元;55300盘烟苗可满足6700亩烟田需求,按每盘8元计算,年产值超44万元。
“我们培育的不仅是烟苗,而且是现代农业的火种。”段贾贾表示。更令行业瞩目的是,省、市农业专家每年在此开展6场现场培训;通过“企业+农户”模式,提供从育苗到移栽的全流程服务,带动紫云镇烟叶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特色种植带的发展。
在稳坐烟叶育苗头把交椅的同时,段贾贾的团队进入“第二赛道”进行布局。今年,他们将赴山东寿光、海南陵水等地取经,引入西瓜、包菜、西红柿等高附加值果蔬育苗技术。
“我们要做农业工厂化育苗的领跑者。”在段贾贾这位新型职业农人的愿景里,既有对传统烟叶产业的深耕,也蕴含着推动设施农业多元发展的雄心。
如今,这座矗立在伏牛山余脉的育苗工厂,正以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三化”模式,蹚出一条“小烟苗撬动大产业”的振兴之路。
编辑:毛志刚 刘靖雯 校对:孙辉
责编:王辉 终审:黄双燕